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2020台湾大选:回顾威权迈向民主与选制沿革

发表时间:

1月11日台湾即将选出新一届总统、副总统以及113位立法委员,随着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复杂演变,本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备受世人关注。在本次专题节目中,我们先来回顾台湾从威权体制走向民主政治的里程碑 即总统开放直选的历程!

2020台湾总统大选三位候选人资料图片
2020台湾总统大选三位候选人资料图片 网络图片
广告

解严开启台湾民主道路

1987年7月15日,时任总统蒋经国─宣布台湾地区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此后,台湾组织政党参政不再是犯罪、原属地下的报纸和书籍也得以解禁,不同于国民党的价值的社会运动也逐渐地开始蓬勃发展。

据当时替蒋经国宣布戒严的新闻局长邵玉铭形容:那个时后解严就是“顺势而为”,据他回述称,蒋经国来台湾将近40年里,早就非常了解台湾民情,当然也深知台湾民众对于公民权益的追求。

解严不到一年,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去世,副总统李登辉依中华民国宪法继任总统,正式宣告蒋氏父子执政时代结束,台湾社会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

解严前,即有部分党外人士主张总统应由人民直选产生,当中又以台大教授彭明敏为首起草的《台湾自救运动宣言》中主张“遵循民主常轨由普选产生国家元首”为代表。

1996年中华民国诞生首位民选总统

1991和1992年,自国会议员全面改选后,民进党及无党籍国代合组“总统直选联盟”,向政府高喊“总统直选”,身为时任总统的李登辉也表促成。后于1994年7月28日,第二届国大临时会中通过修宪,明订“总统选举方式自第九任总统改由人民直接投票产生”,并于1996年3月23日举行了一轮投票的总统、副总统选举。这是台湾人民首次以直接投票的方式来选出中华民国的总统。

首任经民选而出的总统李登辉、现任总统蔡英文、许多台湾政治人物与媒体都认为:1996年与之后的总统选举不但让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拥有更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也让台湾从威权转化为主权在民的真正民主国家;进而又在且政治层面上,落实本土化运动。

此后,2000年及2008年的政党轮替与和平转移政权,更被视为中华民国台湾主权独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会开放多元、全民监督政府施政的重要象征与方式。

台湾当代选举制度的沿革

如今,台湾选举分为三大类:总统选举、立法院(国会)选举及地方公职人员选举。立委任期和总统一样都是4年一任,由于台湾的政治制度,是民选总统任命等同总理的行政院院长(也有些类似法国的“双首长”制),由民选的立委监督行政,所以说,立委的角色相当重要。

自2012年起,总统与立法委员选举还改成了同一天进行。为何如此?据当时官方的解释是立法委员选举和总统选举非常接近,为免劳民伤财,因此经过立法程序通过合并举行。

目前台湾二合一选举的选票有总统选票、立委选票以及政党选票。另外,在合并举行的情况之下,传统大党的总统候选人和立法委员(立委)候选人就能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这在台湾叫做“母鸡(总统候选人)带小鸡(立委候选人)”和“小鸡抬母鸡”。若从动员人力和竞选经费分配来看,这对国、民两大党享有优势,但对财力、人力远远不足抗衡的其他小党就苦不堪言了。这也提供了为什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明知胜选几率不高却五度披上战袍出征总统大选的理由,为了带领他的小鸡冲进立法院!

从解严到现今三十多年间,台湾的政党体系亦经历了国民党一党专制、一党独大、国、民两大政党交替掌控立法院多数等阶段。据研究分析指出,即使一轮投票相对多数胜出的选制不是台湾政党体系变迁的唯一影响因素,但却发挥着最直接的作用。同时,计票方式、选区划分等选举制度细节设计的改变,也都会对台湾政坛中的“在朝”和“在野”势力、大党和小党的生存空间产生影响。

尤其是2005年开始,立法院由225席减半至113 席,并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即73席区域立委在地方的73个小选区中依照相对多数制产生,34席不分区和侨选立委在以全台湾为一个选区的比例代表制选区产生,跨过5%支持率门槛的政党,方可参与比例代表制选区议席的分配,否则遭到淘汰。但原住民的6席立委仍以“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制”产生。

此外为保障妇女参政权,区域立委各选区以及原住民立委几乎每10名即保证有一名女性立委。在不分区立委和侨选立委方面,也是每10名立委中必须保证有一名女性立委。

有意思的是,“单一选区两票 制”带来的弃保效应在台湾非常明显,即选民为了不让自己的投票变成废票,进而舍弃当选无望的小党,转投有希望当选的大党,从而挤压第三势力出头,也形成台湾建立在了混合了政党情感与统独意识形态之上的蓝绿对决的独特政治版图。

总统一轮决胜负或也导致台湾蓝绿双方难以和解

尽管台湾目前的行政体制接近于法国的“总统制”,而总统选举上却采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当得票最多的候选人的支持率接近或超过半数时,这种选制比较不会出现“非全民总统”的问题。但当得票最多的候选人的支持率大大低于半数,或者其获得的选票远少于另外几组候选人加起来的总数的时候,好比2000年民进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以39,3%胜出,虽成功实现政党第一次轮替,缔造民主深化的关键一步,但难免引发当时其它两组落败候选人(连战和宋楚瑜)泛蓝支持者心生不满。长久下来也令台湾不同族群间身份认同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价值观的撕裂。

在欧美不少民主国家为了避免出现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可能出现的弊端,采取了政党初选提名制,如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初选制度,美式的初选制度可使美国选民在大选中投给前两名候选人以外候选人的机会大大减少,这样出来的结果就会接近甚至超过半数;或是采取终选绝对多数制,如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若无候选人超过半数,首轮选举前两名再进行终选。这两种方法都是要确保新政府的法理基础能以准多数或绝对多数制来维系社会安定。

2020一场“亡国感”的选战?

2020年选举是台湾第七次总统选举。历经了2019年的美中贸易大战、香港反送中浪潮持续发酵,加上两岸问题难解下台湾人民对国家认同的分歧,在在都让本次大选成为变数最多,鹿死谁手最后也很难说的一次。

台湾人在国家认同的对立,同时更让2020大选被视为是一场“亡国感”台语谐音称做“芒果干”的战争!的确,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1949年迁台的中华民国开始面对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民国与台湾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海内外华人普遍注意到,国民党参选人韩国瑜去年曾强调出,今年选举与众不同,一般民主选举是更换政府,但2020台湾的选举“攸关中华民国生死存亡”。相对地,多数的绿营选民认为,所谓的“国”在台湾并没有明确定义,此番论述也突显出台湾人这一次十分担心选举结果会不会失去民主自由的“台湾”。

总而言之,在台湾2020总统选战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之际,封关前多项民调均指向挑战者国民党籍的韩国瑜大幅落后民进党籍的现任总统蔡英文。这似乎意味着蓝营对“亡国感”的诠释对台湾尤其是对年轻世代选民的说服力并不够。

不过除“亡国感”外,在台湾内部,依旧有别的因素会牵动到大选最终的结果,其中主要的就是:看不惯执政党施政方式与派系酬佣的选民--他们的抉择。进一步说,这一次,原本支持民进党的草根选民要否转投一个所谓接地气的“庶民总统”?想超越蓝绿内耗且占比日益增高的“中间选民”会不会含泪投票?以及比较希望改善两岸关系所谓的“经济选民”的力道有多大?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