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东京专栏

中国大使们的“反日本历史观”大合唱能否打动美国?

发表时间:

日本首相安倍去年12月26日参拜了靖国神社,一贯持矜持状的美国也表示“失望”,中国各驻外使节顺势而起,展开了批判日本历史观的宣传战,1月2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批评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时提及英国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反派“伏地魔”;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表示,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对国际公理正义和人类良知的粗暴践踏; 10日,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谴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是“危险的顶礼膜拜”,10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在国际文传电讯社撰文谴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

DR
广告

这场宣传战主要目的是呼吁以美国为首的昔日战胜国“战友”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而美国真的会被中国的宣传战打动吗?美国又是怎样看待具有反美情结的日本右翼政权呢?

 其实美国早已就知道, 从明治维新以来,以复杂的亲缘、地缘、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国家主义右翼政治集团和现代民主制度完全异质的一面,战后曾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公权力中驱除出去,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痛感共产主义比日本的右翼国家主义对美国推崇的民主主义威胁更大。日本历史学家渡部升一曾把战前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右翼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用蝲蛄虾和河蟹来比喻:两者虽然都是甲壳类动物,但如果把这两种动物放在同一场所饲养,河蟹必然被蝲蛄虾吃掉或驱逐,蝲蛄虾是竖爬的动物,也可以比喻成一种一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或曰“右翼国家主义”;而横爬的河蟹使人联想到谋求横向联合的国际共产主义,这两种思想如果在同一国家发生,共产主义“河蟹”一定会被右翼国家主义的“蝲蛄虾”消灭或驱逐。(见渡部升一《从日本史看日本人•昭和篇》,祥传社,209-210页)

这个比喻用在战前的日本也很合适,但在中国和苏联所支持的朝鲜战争中,美国饥不择食,采取了“以毒攻毒”的办法,对日政策发生了巨大转变,为了使旧体制中的人物复权,他们让大批从公权力中被驱除的右翼国家主义人物复归政官两界,安倍的外祖父、甲级战犯涉嫌者岸信介也回归政坛,并在几年后登上首相的宝座。

美国正是利用带有“右翼国家主义”色彩的日本政治家,抑制了日本的“共产化”,并筑成了“反共防波堤”。虽然战后日本政治和政治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渡部升一的比喻也不见得合适,但日本政治家仍有“横爬”和“竖爬”之分,也可以说,美国上述的对日方针至今仍然没有改变,他们明明知道继承了战前右翼传统的政治家对美国心怀怨念,但是他们拥几万大军于日本,他们不在乎这点儿怨恨。美国军方首脑称这几万大军为“瓶盖”--盖住了日本威胁美国的物理上的可能性。

而且在美国看来,日本政坛仍有“横爬式”人物,如原民主党代表小泽一郎就反对“一味亲美”的一元性外交和单边主义。

2007年8月,美国驻日本大使西弗会见小泽,请求他支持延长《反恐特别措施法》。他对西弗说:日本不能参加以美国为中心的战争,而要参加联合国承认的活动。鉴于中国在东北亚外交中正与美国“平分秋色”,小泽还提出日本与美国、中国形成“等边三角形”的外交路线。

前首相鸠山也是“横爬的河蟹”,在任首相期间,鸠山提出要建立象欧盟那样的“东亚共同体”,2009年9月10日上午,鸠山由纪夫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韩首脑峰会上大胆指出:(日本)在目前为止有些过于依存美国。我认为日美同盟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亚洲一国应该制定出更重视亚洲的政策。

如果这些“河蟹”真的与中国锐意联合,那是美国最怕的,因为日本的右翼充其量不过是“竖爬”的民粹主义,对于美国来说完全在可控范围内,而中国对美国来说是“不可控的力量”, 中日联合,将更加不可控。

对美国来说,利用右翼“蝲蛄虾”来抑制“河蟹横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蝲蛄虾”的反美情结也不能扩大到威胁美国的程度,而安倍是在历史问题上向美国公开叫板的首位首相,因此美国在关键时刻不能不敲打他一下,告诉他“反美情结”要有一个限度,至于中国的宣传战,则不会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但美国在心里也不会有反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这是指阴阳任何一方过于亢盛时就应有另一方去制约它。这个平衡术,美国玩得很好。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