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柏林飞鸿

《时代报》:中国期望把俄国变成自己安全的大后方

发表时间:

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的签署引发德国媒体的广泛联想。协议是否意味着一个新的东方阵营正在形成?中俄关系进入了什么状态?协议将给欧洲带来什么后果?近日来,媒体就协议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绘出了一幅很有趣的中俄关系现状图。

广告

《南德意志报》写道:在经过十多年的能源繁荣后,俄国在世界贸易中仍然还只是个除了原材料便没有别的货物可供应的国家。在普京掌权期间,能源生意为俄国财政提供的资金一直在增长。这意味着是在向现代化的反方向发展。而现在,俄国原材料的价格开始下降。在上海签署的协议便是一个例证。一个国家被迫签署了有害于本国财政的天然气协议?此前是乌克兰不得不走这步棋,现在则是普京让自己的国家陷入了这种境地。

《曼海姆晨报》写道:北京没有建立新东方阵营的需求。北京很清楚,作为合作伙伴,欧洲和美国更重要。北京还知道,自己的崛起要感谢全球化,而不是俄国的原材料。尽管对西方的不满成了联系两国的纽带,但中国领导人对国际政治阵营的形成毫无兴趣。北京现在已很擅长摇摆政策,知道如何从不同的伙伴那里得到好处。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往来要比中俄贸易大得多。北京需要莫斯科,但莫斯科更需要北京。

弗莱堡出版的《巴登报》表示:协议签署后,还会带来其它生意,这是可能的。因为中国需要原材料,而俄国则有货可供。但俄国能提供的也就是原材料而已。普京当然倾向于把协议的签署当作他的一个成果来兜售,但仔细观察的话,就不难发现,俄国摆脱不了原材料供应国的角色,处处受困于市场价格。从财政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是乌克兰危机的最大获益者。

《明镜》周刊写道:中俄天然气协议引发了西方的恐惧感。俄国是不是以后不会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了?能源专家们表示,人们不必惊慌,因为协议不会给欧洲带来直接后果。一方面,俄国还没有通往中国的输气管道,而且东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还必须先开采出来,才能送往中国。俄国向中国输送天然气,最早要到2018年才会开始。这就给欧洲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变化。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受到协议的刺激,产品会更丰富。欧洲在购买天然气时会更注重从多家购买,以实现购买多元化。出于这一考虑,里海、非洲、美国的天然气到时可能都会受到重视。

《时代报》认为:经过数十年的争吵后,俄国和中国还从来没有象现在靠得这么近。尽管如此,它们并不会成为理想的一对。当然,协议的签署是普京对抗西方制裁俄国、孤立俄国的一大策略胜利,北京也很巧妙地抓住了机会,在谈判十年后和俄国达成了统一。北京希望俄国能成为自己安全的大后方,就象加拿大成了美国的大后方一样:友好、不可侵犯、资源丰富。

《时代报》进一步指出,即便没有乌克兰危机,俄国也会继续扩大俄中关系,因为两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共同利益。两国都在遏制美国的全球扩张,推动世界多元化发展。俄国还是照上世纪大国的老样子大声喧哗,中国则在安理会上默不做声和弃权,显得高雅又含蓄。一个不断衰弱的俄国和一个含而不露的中国达成了利益婚姻,这是因为双方都很清楚,共同登台会使自己更强大。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