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东京专栏

日本担心九月中国再起反日大游行

发表时间:

一年多前,日本企业争相进军中国,类似于“日本如何在中国开展事业”、“如何与中国进行贸易”等讲座在日本非流盛行,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开始流行“如何从中国撤退”的讲座。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熟悉中国法律与制度的税务专家近藤充从去年秋季起,每个月都要进行好几次有关如何从中国撤退的“重新评估中国事业”的讲座,并受到企业家们的普遍欢迎。目前“中国风险”已成为一个很流行的专用词,日本企业非常担心去年那样的反日访日游行再起。

DR
广告

《日本经济新闻》8月23日发表的《有关进入中国的日本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仅有11%的企业的经营,恢复到了购岛问题发生前的水平,80%的企业“仍然感到反日的气息”, 担心反日游行再起。8月23日的日本杂志《中央公论》还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胡锦涛一直对不买日本制品运动和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的持否定态度,而习近平则持容忍和赞成的态度。

去年8月15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保钓人士乘船登上钓鱼岛,凤凰电视台记者同船采访,日本海上保安厅将中方人士逮捕,并强行驱逐。凤凰电视台将采访的影像播放以后,中国连续发生大规模的反日游行,9月15日又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年最大规模的游行,许多日本企业和商家被砸、被抢, 损失金额高达100亿日元,从此以后中日关系进入“政冻经冷”的时期。

目前,日本坚持钓鱼岛问题上中日没有“搁置共识”, 中国海警船进入钓鱼岛12海里以内巡航已经日常化,而“8•15”日本阁僚参拜靖国神社及安倍首相“8•15”致辞中“反省”和“不战”字眼的缺席,更触动了中国方面敏感的神经,批判日本“右倾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中日关系没有缓和的迹象。

今年9月11日,是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一周年, 而9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开端--柳条湖事件82周年,日本舆论担心中国会在敏感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反日游行。

《每日新闻》8月18日撰文说:8月18日到北京的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前采访,看到一辆公安当局的车辆停在大使馆门前,没有看到抗议活动,但是当天一名日本人在乘坐出租车时, 因为是日本人被司机赶了下去,记者认为“反日的火种仍在冒烟”。

共同社深圳8月16日电指出: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问题引起的反日游行在中国各地爆发即将满一年。虽然游行后来得以平息,但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对贫富差距等的不满情绪错综交织,有可能在日中关系进一步恶化之时重燃。

一名29岁男子回顾道,去年是感到日本政府蛮不讲理,所以参加了游行,觉得自己也应该发出呼声。 一名销售文具的24岁男子称,如果再有游行当然会参加,年轻人应该站起来维护中国的主权。

“中国风险”说已使日本的投资大量向东南亚转移,日本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6月,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达99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9亿元),同比扩大4.2倍,为2005年以来最高水平;对中国直接投资下降18%,仅为4701亿日元。日本对东盟投资额高达对中国投资的2倍,显示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在海外建厂等)正加速转向东盟国家。

目前中日经济合作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对于日本来说,经过30多年对华经济的援助与开发,正使中国从世界的工厂转向巨大的消费市场,开始有能力大量消费日本技术含量高、品质优良的产品; 对于中国来说,中日经济关系正面临“升级换代”的新时代,将从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合作关系,升级和发展到以建立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为主的经济合作关系。前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御手洗曾说过:他深深地感到中国正在确立低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目标,在这方面需要大量的日本技术。

如果中日政治家们围绕一个不会产生一分钱GDP的小岛争执不休, 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合作机会,那真可谓“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