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台北一周

台湾即将出现的第三势力「公民组合」

发表时间:

台湾即将出现政治上的第三势力,叫做「公民组合」,这是个什么团体?背景如何?对台湾目前蓝绿对抗的政治生态会产生实质影响吗?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广告

「公民组合」是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所筹组的新政团,本来计划今年筹备,明年正式成立,但受到太阳花学运的影响,这个新政团已经在3月31日向台湾的主管机关递出了「结社」的申请,申请日期正好是太阳花学运3月30日在凯达格兰大道集合五万人示威展现庞大气势的第二天,加上「公民组合」的主要成员除了林义雄之外,还包括被学运学生封为「学运战神」的法律学者黄国昌和前「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执行长林峰正等人,从这里,听众应该可以看出太阳花学运和新政团「公民组合」之间的密切关系。

 

至于对目前台湾蓝绿对抗的政治生态可能有什么实质影响。按照林义雄的构想,他希望透过这个新政团的运作,推派成员参加2016年的立委选举,目的是要在2016年让国民党的立委无法过半,说要藉此「打开政治改革的死结」。当然是不是能够达到他所希望的目标,还需要持续观察。

 

●原来太阳花学运和「公民组合」这个政治团体关系密切。既然「公民组合」的发起人是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这个新的政团会不会是民进党的另一个「分身」呢?

 

你问到关键了!这个政团和民进党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也存在强烈的竞合关系;他绝不是民进党的「分身」,但在某些重大议题上,肯定会和民进党并肩作战。要了解彼此间的微妙关系,就必须先了解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为什么要筹组这个政团。

 

这一两年来,台湾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加上社会转型,冲突不断发生,民众也敢于对抗政府,于是各种自救会、各种阵线、各种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有的反核,有的保护生态,有的维护古迹,有的对抗土地征收,有的反对两岸服贸协议,不一而足;这些社会运动,有些是单纯的公益性质,有的誓死捍卫自己的权利,更有借着各种名目趁机反政府,打击主要政敌。加上这些社会运动透过网络彼此串连,互相协助,形成强大的对抗力量,所以眼尖的人会发现,各种社会运动常常出现一批熟面孔,到了太阳花学运集其大成。而林义雄看到了这种趋势,决定结合这股势力,筹组政团。

 

林义雄是立场最坚定的台独人士之一,一切作为都可以用这个目标来检视,比如他主张降低公投门坎;比如成立「公民组合」以便在2016年让国民党的立委无法过半,藉此「打开政治改革的死结」;比如在立法院前静坐反对服贸协议,诉求召开公民宪政会议等。

 

所以未来,「公民组合」不会听命于民进党,但在重大议题上一定会和民进党合纵连横。

 

●台湾的反服贸和反核四运动落幕后,据说,有些民进党重量级人物担心林义雄和学运学生这股新势力会对民进党造成影响;但也有些民进党领袖认为,公民组合和民进党终究是同一路线,不必担心。难道连民进党对所谓「公民组合」也存在疑虑吗?

 

反服贸和反核四运动落幕后,对马政府当然构成严重挑战,但也让民进党的反对角色被边缘化。没错,民进党内部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认为,林义雄筹组的「公民组合」已经对民进党形成巨大挑战;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则认为,学运结合社会力量和民进党「一起作用」,有助推动社会变化,她认为,学生最后还是需要民进党。

 

林浊水之所以担心「公民组合」对绿营构成巨大挑战,原因正是,服贸协议及核四的喊停喊卡,外观看来都是街头运动奏功所致,那是民进党在国会杯葛多时都达不到的目标。这么一来,民众对民进党长期缺乏表现的失望,便可能转而寄望于打着「公民运动」、「第三势力」旗号的「公民组合」。将来有可能影响到民进党的立委席次。

 

但蔡英文认为学生最后还是需要民进党,也有她的观察角度,因为蔡英文是学运风暴过后「世代交替」的获益者,两名学运领袖也曾是她当年竞选总统时的「地方青年军」。在这种情况下,她当然不需忧心。更何况,林义雄曾说过,筹组「公民组合」的目标,是要「让2016国民党在立法院无法过半」,所以蔡英文把「公民组合」当作民进党的「盟友」而非「叛军」或「对手」,也有她的道理。

 

●这么说来,「公民组合」到底会对台湾政局造成什么影响,目前似乎还不是很明朗,这种局势持续下去,未来可能会有什么发展呢?

 

蓝绿阵营的长期对峙,羁绊了台湾的民主脚步是事实,而台湾民众对于蓝绿对峙的不满正日益上升也是事实。这样的僵局,未来如果是被穿着「公民运动」外衣的绿营侧翼所打开或打破,民进党将如虎添翼,国民党可能会被边缘化;但是,如果广大公民群众并不甘于穿上绿军的制服,甚至决定讨伐或叛离民进党阵营,那么台湾未来民主政治的发展,恐怕将会走上完全崭新的道路!因此林义雄率领的「公民组合」未来将在台湾政坛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