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观察

宪政”争论是“政改”攻防战中又一次交手

发表时间:

七不讲”的风波还没有平息,有关“宪政”的争论又在中国思想界和网络上热火朝天,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宪政”争论的分析评论。

广告

北京《红旗文稿》署名杨晓青的评论称:“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和学界有关‘宪政’的呼声抬头。有人认为,西方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有人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打出‘改革已死,宪政当立’的旗号,提出在中国实行西方宪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主张,认为‘中国梦即宪政梦’;还有人论述了‘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可见,宪政话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论题,而是必须回答的现实的政治问题。”“我国社会并不存在大资产阶级的不同利益集团,人民民主专政也不允许分享国家权力,不会搞三权分立。如果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被冠以‘社会主义宪政’,就必然走上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因为宪政是整体改变国家的性质、政权制度架构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仅仅改变几个非核心的原则和制度。”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 “‘宪政’概念突然走进舆论场,是中国主流政治发展之外的一个枝杈。它从一开始就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个政治主张。它从西方的话语体系出发,与中国政治理论的一些词汇强行对接,得出否定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结论。‘宪政’实际上是绕了个弯,用新说法提出中国接受西方政治制度的老要求。”“它最终是要削弱、否定中国既定的发展道路,至少这个概念的实际思想引导就是这样。而谁都知道,中国现行的宪法和他们的诉求南辕北辙,‘宪政’”主张在深层上是与中国现行宪法对立的。”“在现实中,它还成为少数投机者制造个人影响力的噱头,或者成为有些人发泄对社会不满的说辞。”

台湾《旺报》署名胡勇的评论称:“年初的‘《南方周末》事件’使‘宪政’这个宪法学和政治学的专业术语一夜爆红,成为知识分子挂在嘴边的新宠,连国人念兹在兹了一百年的‘民主’二字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然而,所谓乐极生悲,‘宪政’这只风头正劲的出头鸟最近却成了有些人眼中的过街老鼠。” “用政治学者罗斯金的话说,宪政国家依靠法律和制度约束政府以确保公民基本权利不被侵犯,它的对立面是空有一纸宪法,却约束不了政府,更保护不了公民的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由此来看,宪政虽是出身可疑的舶来品,但对当下中国却极有现实意义。恐怕只有喜欢‘替人民做主’的政府和贪得无厌、冥顽不化的特权阶层才会否定宪政。杨晓青教授此刻重提‘姓资姓社’,实在令各方费解。”“但目前来看,似乎中央并没有公开介入争论的迹象,”“外媒正在盛传中共将进一步收紧舆论空间,执政者显然不想此时授人以柄。围绕宪政的争论很可能像多年前的民主社会主义之争一样低调收场。”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韩咏红的评论称:“中共新领导班子登场刚过半年,舆论界围绕中国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问题的激烈论战,已进行了至少三个回合。本月以来,外传中央新规‘七不讲’引发的呛声未平息,两份官媒子刊上周又接力发文,高调宣示中国不要宪政。果不其然,自由派学者群起攻之,新一轮大辩论旋即在微博上铺天盖地展开。”“从去年底至今,从《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删改,到‘七不讲’及当前的‘宪政讨论’,都是体制内外在‘政改’攻防战中的一次又一次交手。”“中共内部波云诡谲,上周的‘反宪政’信号,究竟是最高领导人的旨意,还是其它人士或部门的作为,外界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继续搬出‘属什么’来作为拒绝改变的理由,试图不左不右,导致忽左忽右,将难以取信于民,也让国际社会对这个大国的走向,更感到不确定而忧虑。”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