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焦点评述

中共宣布召开十八大之际看中国的严重经济问题

发表时间:

就在中共宣布十八大即将于11月8日召开之际,对王立军的判决、对薄熙来的双开除以及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端等占据了前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反而使大家淡忘了处境艰难的中国经济。中国9月份的数据显示,在新订单连续11个月收缩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出进一步放缓。受到国际需求疲弱影响,新出口订单创下42个月最大减幅。厂商业务量减少,积压工作量因此下降。制造业採购量则连续第5个月下降,而且降速加快,是今年2月份以来最大。

广告

路透社最近刊登文章指出,内忧外患之下,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已落入"七上八下"的新区间。即将在十八大後掌权的新一代领导人,料将告别过去十年的高增长期,接受经济减速的自然规律,从而赢得结构调整和推进改革的空间。已历时逾两年的中国本轮经济下行不仅有周期性因素,还发生在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受年中以来政府出台刺激举措的影响,四季度经济有望企稳。但长远来看,势必将告别国内生产总值双位数增长,进入以7%-8%为中枢的新区间。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将在经济领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欧债危机导致外需减缓,国内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成本上升,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以及全面改革压力增大等。日信证券宏观经济研究组组长陈乐天对路透社表示,新一届领导人应该不会特别看重增长速度的变化,因为当前就业比较稳定,没有像以往一样出现大面积的失业,而且现在低端劳动力市场还是偏紧一些。他预计,就业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就会不断提高,短期政策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可能会在能操控的领域内"填一些"政策,在不会带来长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调整一些政策,以确保经济不会大幅下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和牺牲环境等代价支撑的经济高增长之路已渐行渐窄。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体制弊端的制约,低要素成本驱动模式的结束,以及诸多领域的产能过剩导致,中国的调结构已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业内人士指出,外需靠不住,而财政大举扩张可能性小,意味着投资只会温和回升,增加消费短期又难立竿见影.从拉动经济三驾马车的表现,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未来只能是企稳,而不会再加速前进。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称,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大幅降至7%左右,但该国股市的上档空间在金砖国家中依然最富吸引力。他表示,市场对中国未来10年经济增长放缓程度的预期不足。他预计,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消费有关的企业和医疗保健企业将会受益,依赖重工业生产和重工业大宗商品的企业则可能受损。

瑞士信贷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也预测,中国的经济未来数年内都无法重返10%的高成长。陶冬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的经济存在民营企业不愿投资的情况,因為製造业已无利可图。但相反的,服务业却呈现成长的趋势。他认為,中国需要推行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外开放服务业,而不再以货币扩张政策,试图刺激经济。他表示,由於中国领导层换届在即,而推行结构调整政策可能引起既得利益者反对,因此相信2至3年后,中国大陆才可能推行改革。陶冬认為,中国新领导层上任后,短期内只会继续透过减息,或提前落实第12个5年计划,规划内的部份项目等财政政策,稳定经济成长,但规模绝对比2009年推出的4兆元人民币為少。

中日钓鱼岛争端也对经济层面产生了影响。《日本经济新闻》的文章称,中国经济转型恰恰与外交上的消极因素联系起来,中国各地的反日游行虽已基本结束,但是按照目前的局势,难免会对中国经济构成打击。日资企业有可能加快将基地从中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如果日本对华投资减少,有可能导致正在放缓的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大。韩国《每日经济》也说,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中日因钓鱼岛引发经济战,“中国风险”正在给全世界的股市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