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系列专题

孙中山评价—台湾重实践研究,大陆重历史挖掘

发表时间:

孙中山先生的名字随着推翻两千余年封建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而写进了历史。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早年创立的国民党与孙中山试图联合共进的共产党逐渐分道扬镳。此后半个多世纪间,两岸虽然在对峙与隔离中走过了截然不同的建设道路,但都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地位。不过,在共同的历史光环之下,两岸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也有所不同呢?我们为此电话采访了原台湾政治大学中山所教授、现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邵宗海先生。

广告

法广:1949年以后,台湾政治生活经历了从意识形态主导的时期向民主进程的过渡。这种变化对台湾舆论对孙中山历史评价是否有影响?

邵宗海:台湾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一直保持了原来状态:原来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比如,台湾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是中华民国的founding father,这个看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在孙中山人品之外,对他的思想,孙中山先生一百年前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立第一个共和国上所做的贡献,还普遍存在于一般台湾人民心目中。

对于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的解释,台湾过去的确是把这些思想当作意识形态处理的。这几年,随着台湾民主的发展,再加上台湾民智逐渐开拓,孙中山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逐渐有些疏远,或者说,有一种隔绝,以至于中山先生思想在台湾的推崇比过去的确差了些。但是,这种差距并没有减少台湾人民对孙中山先生应有的尊重,应有的怀念。

法广:您提到有一种“隔绝”,具体指什么?

邵宗海:就是意识形态。过去,在蒋介石统治时代,孙中山思想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建设最基本的蓝图。大家都认为中山先生思想是能够(指导)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蓝本。但是,蒋介石去世之后,蒋经国继承统治这段时间是台湾政治民主化比较开放的时代,接受外来思想,或者西方的影响。逐渐开始有人对孙中山思想、观点是不是台湾的中华民国建设的蓝本产生不同看法。这就是我刚才讲开始有所隔绝的原因。

到了李登辉时代,或者到了民进党陈水扁执政的时代,台湾对孙中山思想的看法就可能比过去,比蒋介石时代要差很得更远。

法广:那么,在台湾对岸,大陆也经历了从1949年以后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重的时期,走向后来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直到今天的过程。大陆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是否也有一个过程,有一些变化呢?

邵宗海:中国大陆对孙中山先生的推崇主要有两点。第一,他领导中国人第一次推翻满清,建立现在的共和国。另外一点,他们觉得孙中山先生很了不起,因为他推翻满清帝制,追求主权在民的共和国。这是他们推崇孙中山先生的重点所在。他们一直称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的先行者”,台湾认为孙中山先生是“国父”,这当然是在认知上有所不同。

但是,我到中国大陆后却发现:中国大陆对孙中山在学术上的讨论,或者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真的是与台湾有很大不同。中国大陆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重在孙中山先生的行仪,就是,他什么时候参与革命,什么时候推动中国走向共和,怎么样反对袁世凯,怎么样建立北伐,当然,更重要是怎么样建立国共合作,在这些方面,他们琢磨得很多。也就是,他们对于历史的孙中山比较重视。

同台湾相比,台湾并不是不注重孙中山的个人经历、行仪,可台湾探讨最多的是孙中山先生思想是否适合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所以,你可以发现,在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阐述,大都是以历史作为标本。对孙中山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国的造建、孙中山反对军阀割据、甚至于强调国共合作等这些历史的演变,大陆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彻。但是,在台湾,重点不是孙中山先生的行仪,而是在于他的思想、民族主义的追求,在儒家建立起来的社会,怎么建设民生主义、贫富之间差距能够缩小的大同的社会。台湾强调最多的是民权主义,就是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主权在民,建立共和,希望权能分开,希望建立一个政府有能、人民有权的政治制度。所以,您会发现,在台湾的强调和在大陆的强调完全不一样。

孙中山思想给台湾民主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启示?百年后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何在?“革命尚为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在两岸是否有不同内涵?欢迎您在下周同一节目时间,继续收听对邵宗海教授的采访。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