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人物特写

政局动荡中的利比亚军政强人卡扎菲

发表时间:

本-阿里面对突尼斯突如其来的革命放弃权逃离国外;穆巴拉克面对埃及街头万众一心的示威也最终交出了政权,但曾誓言建立“民众国”的利比亚总统卡扎菲面对民众的抗议声浪做出了宁愿血流成河,也决不放弃政权的选择。

广告

卡扎菲统治利比亚已经接近42年。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目前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1965年9月1日,他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年迈的伊德里斯一世国王。那一年他只有27岁。

此后的四十余年间,他铁腕统治着这个地广人稀,但石油矿藏丰富的国度。他上台时,正值东西方意识形态对峙的年代。他发表“绿皮书”阐述主张,坚信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间必有第三条道路;认为选举是骗人的把戏,民主不会从选票箱里诞生。1973年,他发动“文化革命”,成立人民委员会。1977年,他宣布成立“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声称由数以千计的各级人民委员会直接管理国家。他自己没有任何正式官职,只以“革命导师”自诩。但事实上,权力核心始终牢牢掌握在卡扎菲手中,政治异己力量和伊斯兰激进人士都遭到无情镇压。进入二十一世纪,他的儿子赛义夫-卡扎菲一度曾力推改革开放,但2008年宣布隐退,他主张建立的私营媒体也或被收为国有,或者干脆被关闭。在经济上,利比亚石油矿藏丰富,但却十分贫穷,九十年代开始的联合国制裁更使其经济难有起色。此后,经济制裁解除以及石油价格飙升终于扭转形势,但石油收入并没有真正惠顾全国百姓。

四十余年间,卡扎菲一直国际舞台颇具争议的人物。他风格特异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总是令各方舆论无法无动于衷,戏剧般的出场流露着公开的挑衅。他时而是金线镶边的军装,时而是阿拉伯人在帐篷里常穿的无袖上衣,时而西装革履,时而又是贝督因人的传统长袍。他有豪华的宫殿,但是配有豪华现代化装备的贝督因人帐篷是他的特色行宫。他常常在其中接待到访的国家元首,也会在出访时在异国他乡安营扎寨。2007年,他出访法国,就将帐篷安置在巴黎市中心专门迎接外国元首的马里尼宾馆的花园里,引得法国舆论一片哗然。而一身戎装、威武而不失妩媚的贴身女保镖守护其左右,更是卡扎菲的特色符号。

在国际舞台,卡扎菲也同样不拘于传统的外交礼仪。他可以让外国宾客和记者长时间地等待,但是,他也很会留住客人,边饮茶,边谈天说地。他可以将他声情并茂的长河讲话搬到国际会议。2009年,他在联大会议一般性辩论中的讲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而会议给每个国家领导人规定的发言时间只有15分钟。1988年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他右手佩戴白手套,声言不想与手上沾满鲜血的人握手。

在对外政策上,卡扎菲十分崇拜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和他的泛阿拉伯主张,曾试图与埃及和叙利亚结成联盟,但未能成功。他也曾试图与突尼斯合并统一,结果造成两国反目。泛阿拉伯主义的失败,促使卡扎菲在九十年代转向非洲,为建立“非洲国家合众国”积极游说,为今天的非洲联盟打下了基础。

卡扎菲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可谓曲折多变。上台之初,卡扎菲就将“美帝国主义”视作主要敌人,而在美欧国家眼中,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卡扎菲则常年被看作是恐怖活动的经济后盾。无论1986年的西柏林酒吧爆炸袭击,还是1988年的泛美航空公司航班洛克比空难,或者1989年法国航运公司航班尼日尔空难,利比亚都被指责为幕后操纵者,被西方看作头号敌人,并受到联合国制裁。

但是,泛阿拉伯主张和泛非洲主张受挫,外交孤立中的卡扎菲决定与西方谋求和解。2003年,他意外地宣布利比亚放弃秘密进行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同一年,他先后与美国、与法国、与德国就洛克比空难、航运公司飞机尼日尔空难和西柏林酒吧爆炸事件签署赔偿协议,等于承认对这些恐怖袭击事件负责。昔日的流氓国家从此变成美欧国家不可忽视的合作伙伴。但卡扎菲始终自恃石油资源而令西方政府十分头痛:保加利亚医护人员事件历时八年才终得化解;2008年,他的一个儿子因涉嫌虐待家佣而在瑞士被拘留48小时,卡扎菲成功迫使瑞士就此道歉;2009年,苏格兰法院以健康理由释放被认定是洛克比空难肇事者的迈格拉希。迈格拉希返回利比亚时受到英雄一般的欢迎,卡扎菲亲自会见。

2011年,茉莉花革命驱散了独裁政权下民众的恐惧,卡扎菲政权陷入内忧外困。抗议声浪演变成夺取城池的战斗,军队、政府、部族首领中不断有人弃他而去,而美欧国家面对民众人心思变的决心也无法再继续此前的妥协媾和路线。卡扎菲誓言坚持到底,但不得不借助外国雇佣军应对反叛局面的事实凸现出穷途末路的挣扎。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