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沧海桑田

艾滋病迎来三十周年

发表时间:

今年6月,是艾滋病被发现以来步入的第三十个年头,也是“关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10周年以及世界承诺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普及5周年纪念。

美国洛杉矶举行的艾滋病三十年活动(2011年6月7日)
美国洛杉矶举行的艾滋病三十年活动(2011年6月7日) 图片/Reuters
广告

8至10日,联合国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在纽约举行,目的旨在审议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以及将来所面临的挑战。 会议的前夕,联合国安理会于6月7日,就艾滋病的主题召集会议并通过决议,敦促国际社会采取一致行动,控制艾滋病在那些正在发生冲突或冲突后的国家内流行,鼓励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工作中开展提高对艾滋病认识的活动。决议确认艾滋病毒是社会发展、进步和稳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尤其是在冲突中和冲突后时期。因此要求国际社会“立即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控制艾滋病流行在冲突中及冲突后的影响”,联合国应协助其成员国采取有效行动,防治艾滋病,减轻其影响。

决议指出,艾滋病给妇女带来的负担尤其沉重,是实现性别平等和提高妇女地位一直面临的障碍和挑战。因此敦促各方支持并加强各国保健系统和民间社会网络的能力,为冲突中和冲突后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受其影响的妇女提供持久援助。

决议强调,联合国特派团内部应加强艾滋病预防活动,特派团领导人应大力支持艾滋病的预防、治疗和关爱。鼓励会员国继续合作,制订和执行持久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爱的方案,开展能力建设,为部署到联合国特派团的部队和文职人员制订政策。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决议通过后发表讲话,呼吁全体会员国将抗击艾滋的努力与对抗性暴力和争取妇女权利的行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说,作为受害者,妇女和女孩的处境极其脆弱,但重要的是,她们也是进步和变革的力量。

潘基文表示希望成员国将抗击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的努力与打击性暴力和提倡妇女权利的活动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解决艾滋病、全球毒品贸易、性交易和虐待妇女等问题之间危险的相互作用。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潘基文呼吁国际社会在艾滋病确诊30周年之际,继续为抗击艾滋许下承诺,力争在全球实现无新发艾滋病毒感染、无歧视和无艾滋病导致死亡的目标。

潘基文说:“我们还需要在决议达成和冲突结束后继续采取行动,帮助遭到破坏的社会抵御艾滋病的传播,我们必须为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提供治疗。”

30年前(1981年),首次出现披露艾滋病病例的报道。美国流行病学家在1981年6月5日出版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发表撰文指出,洛杉矶5名年轻男子被诊断患有卡氏肺囊虫肺炎,这种传染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人。5名患者均为同性恋,原本身体健康。他们可能是因感染艾滋病病毒死亡的首批患者。一个月后,同一刊物又报道,在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也发现26名患有同样病症的男同性恋者,他们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除患有卡氏肺囊虫肺炎之外,他们还患有一种罕见的癌症:卡波西肉瘤。这种神秘的症状像是一种大概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传染病。

随后很快,相同的病例在许多人群中出现:注射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其他曾接受过输血的人、异性恋男女、染病妇女生下的孩子。人类从此开始了艾滋病时代。各国的科学家们则开始了解破艾滋病毒、治疗患者的漫长之路。这场战争动员了前所未有规模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协会组织及病患者。三十年后,人类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从一开始的“谈”艾滋“病”“色变”,到如今已经了解应该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dépister检验dépister如何控制病情,可谓历尽艰辛。三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在努力开发能够有效预防和治愈这种传染病的疫苗或药物,遗憾的是,由于病毒本身的变化和技术的限制,人类至今尚未掌握治愈这一病症的能力。

1983年,法国巴斯德医学院科学家巴尔-西诺西锁定了致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从而荣获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1987年,治疗艾滋病的首批核苷类药物(AZT)被用于临床。但1990年才是攻克艾滋病的真正转折:艾滋病针对性疗法的问世,延缓了病患的寿命。

今年伊始,德国洪堡大学医学院传出了一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为艾滋病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干细胞移植手术,一名43岁的男性艾滋病患者被治愈,这是自艾滋病病毒1981年被发现以来,首例被证明的艾滋病治愈病例。这名被治愈的艾滋患者第一人来自美国。他不仅患有艾滋病,同时也患有白血病。2007年,他前往德国治疗。在医学界看来,当时的这位患者已经是即将踏入坟墓之人,却在接受骨髓移植后,竟然奇迹般地得以重生。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医学界,为人类最终战胜这一疾 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终结艾滋噩梦不再是天方夜谭。

自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 政 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 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 ”,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艾滋病自出现首个人类病例以来,已经成为现代流行病,威 胁人类的健康。到目前为止,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可能已达4000万人以上。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分布状况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是艾滋病重灾区,拉美地区也是目前受艾滋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数字显示, 至2009年,全球共有艾滋病患者3330万人,其中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患者为2250万;亚洲约有患者470万;北美及中西欧约230万;拉美约200万;东欧约 150万。全球每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其中近200万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全球每年因艾滋病死亡的约为200万人,其中170万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地区。

如今,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得到可观改善,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寿命也已接近未感染艾滋病的常人的寿命。然而,在治疗方面却存有严重的不平等。高价的治疗费用,绝非南部不发达。

国家的患者所能够承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0年起,国际社会广泛动员,资助南部国家,为更多的病患就医提供方便。相关的行动取得了成果。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3日在纽约联合国发布的一份题为《艾滋病30 年:各国处于十字路口》的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中,约有660万艾滋病人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1年增长了近22倍。此外, 全球至少有42万名儿童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8年增长了50%以上。2001至2009年期间,全球新发艾滋病感染病例下降了25%, 其中印度和南非,作为亚洲和非洲艾滋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分别减少了50%以上和35%以上。由于在妊娠、生产及哺乳期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 毒携带孕妇人数增加,新感染艾滋病的儿童数量在10年间也减少了26%。但是,仍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仍有900万病患者等待治疗,与艾滋病的斗争仍在继续。但抗击艾滋病病毒的战斗远未结束。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