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艺文生活

台湾传奇 « 不能没有你 »

发表时间:

一部最初并没有被看好的小众电影,因为纪实和煽情受到舆论关注。因为舆论支持,又遭遇政治上的天时地利,被马英九热捧,成为全台湾最有影响的电影之一。这个传奇必将载入台湾电影史,甚至亚洲电影史。台湾导演戴立忍的影片“不能没有你”10月21日巴黎首映,27日起在全法国正式上映。JE NE PEUX PAS VIVRE SANS TOI Reflet Médicis (Paris 5e), Cine Quai (Saint Quantin en Yvelines ) , Le Cinéma (Lyon), Cine Saint Leu (Amiens) , Eldorado (Dijon) 

广告

10:08

RFI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专访«不能没有你»导演戴立忍( 一 )

安东尼

在台湾 被政治相中的电影

“不能没有你”是台湾一个有名的影视演员戴立忍制片和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小众电影。影片传递出的信息很有意思。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间接地让你看到台湾社会的纷繁,激荡和千丝万缕。

虽然在欧洲,影片的发行公司只准备了十几个拷贝,街面上也看不到任何广告,但在台湾,“不能没有你”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写进了台湾当代电影史。不仅仅是因为它获得了金马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奖,更主要的是现任总统马英九下令台湾所有公务员必须看这部影片。

影片叙述的是高雄一位地位卑微的单身父亲,在制度框架内成了一个社会边缘人,在争取让女儿上学却四处碰壁的绝望中,抱着女儿,在桥头以威胁自杀来向社会渲泄他的苦难。两年后,人性战胜了制度,失语的女儿迫使社会服务体系解除对他们父女的隔离。

台北派到巴黎的公务员潘舜昀先生对戴立忍说,这电影他看了四遍,每次都哭了。

一部同时用西班牙文作片名的,原来很可能针对欧洲小众电影市场的作品,因为它的纪实性,因为它的激烈煽情,在台湾社会引起了以民为本的人性热议,在舆论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关注。这种舆论关注发生在2009年年底。

当时台湾朝野同时在为 ECFA准备一次极为重要的政治宣传战。国民党政府一边在台中与北京的代表谈判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三个协议,另一边则公开邀请蔡英文进行电视辩论。他们在岛内遇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得到足够的民意支持,在与民进党的反对声浪的抗衡中占上风。

在野的民进党的党主席蔡英文让人外界了解到,反对ECFA,她是内行人,有正当的,权威的发言权。ECFA 不好,这是基于她的才智,能力和经验的判断。为了强调这一点,蔡英文的团队,那些拥有世界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的专家们对媒体说,和蔡英文讨论ECFA 问题,就像大学本科的学弟向研究所的学姐请教一样。于是很多专业技术层面的学名和术语不经处理就与政治观点一起,从蔡英文阵营洋洋洒洒地流放到公共空间,甚至让隔行如山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觉得需要找到对应的语汇来避免误会,“不能没有你”中的父亲那样的普通人就更听不懂说的是什么,甚至自惭形秽。

执政的马英九的策略是塑造亲民形象。自始至终,他重复说,签ECFA是从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他的办法与政治生命多次得到延年益寿的前英国工党首相Tony Blair 有几分相似,那就是,抓住机会,充分调动 « 个人魅力»,让所有人知道, « 小马哥 » 是最替你着想的。他想尽办法要让台湾人坚信这一点。

就是在这个时候,“不能没有你”这部电影在台湾民间风起云涌。流行到连片名都被电视台的主持人陈文茜发掘和引申,在凤凰网上,大谈 « 马英九与金溥聪关系好得“不能没有你”» 。

马英九在去年十二月初对这部影片还并不怎么热心,可是他后来看到了“不能没有你”在民意中的力量,敏锐地抓住了契机,加入到力推这部电影的行列里。当月月底,他呼吁,甚至命令台湾所有公务员都必须看这部电影。

民意支持“不能没有你”,是因为在制度与人性之间,老百姓以人为本,选择人性。在微观层面,这是个很好理解的问题。可是一个掌控宏观政策的总统,在个案上强调感同身受,并且用宏观的力量来放大,希望影片能感化所有公务员,起到教育作用,这太不同寻常了,它在民意中的说服力要比什么口号都更灵验。

其实,无论马英九还是蔡英文,两人都有法学背景。他们都应该很清楚,究竟是改良制度,还是让受制度制约的公务员通过发掘制度的漏洞,甚至突围制度,来帮助被制度边缘化的人更有效。

下令台湾所有公务员必须观看“不能没有你”, 对当时为 ECFA 而急需强化 « 政府关心台湾民众疾苦 » 的舆论宣传的马英九阵营来说,是一个极聪明的创造性的政治行为。及时,有力 ,而且信手拈来,顺手推舟。

北京似乎也注意到这点。深圳电视台对马英九要求台湾公务员都去看 “ 不能没有你 ” 非常敏感,他们以第一时间在 « 正午三十分 » 节目中播报了这条新闻,并且配上了影片的片段和马英九与戴立忍交谈的画面。环球时报和新华网在12月29日纷纷以 “马英九看电影 « 不能没有你 » 后为悲苦民生落泪 ”为标题做了报道。

很难用量化的办法来衡量马英九力推 “不能没有你” 在 ECFA 最后受到台湾多数民意支持中的作用,但事实上,马英九的亲民策略赢了蔡英文的精英路线,ECFA 最后在台湾议会顺利通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从最开始没有被看好的小众电影,因为纪实和煽情受到舆论关注,因为舆论支持,又遭遇政治上的天时地利,被马英九热捧,成为全台湾最有影响的电影之一,这个传奇必将载入台湾电影史,甚至亚洲电影史。

在法国 « 不能没有你 » 回归小众

10月21日影片在巴黎首映那天,法国各地正在为抵制退休改革而进行规模空前的罢工。戴立忍可能没想到的是,去关注他的电影的人一定放弃了当天的罢工,也放弃了示威,但在法国,这是很少一部分人。

法国总统萨科齐不可能像马英九那样,呼吁法国的公务员们必须看“不能没有你”,虽然法国的维祖尔电影节也给了戴立忍荣誉。因为巴黎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影片在去年年底于台北上映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多数法国人并不会对远东的社会纪实象台湾人那样能触景生情,更谈不上能因此衍生出政治效应。

法国人看到的是异国情调。虽然电影里有欧洲人熟悉的Fellini 和Godard 的痕迹,但表现的却是台湾市井和人文。熟悉台湾的法国观众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片子里的人物一会儿说国语,一会儿说闽南话,一会儿说客家话。这些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需要与众不同的视觉经验来满足比只爱看好莱坞商业片的普通人更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欧洲,“不能没有你”就是一部典型的小众文艺电影,由小众电影发行渠道发行,由小众电影院上映。

戴立忍,资深演员新导演

实事求是地说,“不能没有你”不是一部巅峰 之作,而更象是一部处女作。影片中你看得到戴立忍作为一位新导演的探索的痕迹,你也可以很容易知道他的电影语汇的出处。然而他对节奏的处理,对情绪的控制,对画面的把握的那种灵活,精准和出人意料,都显示出这是一位未来能创造出丰富的可能性的导演,是一位有实力,有精力,有潜力的导演。

他非常重视在巴黎的推广工作。10月21日那天晚上,首映式在巴黎左岸,离Serge Gainsbourg 故居很近的一家小众电影院 Cinéma Le Saint-Germain-des-Prés 里举行。戴立忍穿着一身深色洋装,打着领带,在官员和发行商中间,他那两撮胡子还给了他艺术家的风范。站在高高的台上,他把两只手一直别在身后,挺拔得像个老式电影里的高级副官或者伺卫长,谦逊,礼貌,绅士,而且人也长得不错。突然有种直觉,不久的将来,如果政治纪实影片也在台湾掀起新浪潮的话,他在形象和气质上,具备演好金溥聪这个角色的条件。只是很难说他未来还有多少时间当演员 ,这得看他当导演有多忙。

戴立忍过去主要是当演员,与导演比较,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上。他演武打电影,也演电视剧。之前虽然也导演过电影,但他很寂寞,很多年都没有下一部。他说,他抓到“不能没有你”这个题材之后,没人相信他这片子能得到票房。但他不认输,从新闻署和台中市争取到拍电视片的钱,发动了所有的朋友当几乎是无偿的演员,以15万欧元的最低资金限度来过导演的瘾。今天他成功地拿下了金马奖四个奖杯,也成了台湾票房最好的导演之一。电影投资方和赞助方应该能够信任他了。

戴立忍到巴黎的第二天,台北就开始正式上映他主演的影片“ 第四张画 ”。据说,在台北,影片的宣传会持续一两个星期,每天都要马不停蹄地面对媒体,争取票房。在这个时候来巴黎,显然他做了选择,他更喜欢当导演。

在下一次的节目中,我们将通过与戴立忍在巴黎的访谈,告诉您戴立忍在与马英九会面时究竟谈了什么,为什么戴立忍的 “不能没有你” 最终没能在中国大陆上映,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欢迎您收听。

10:40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专访电影 « 不能没有你 »导演戴立忍 (二 )

安东尼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