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公民广场

王军涛:中国在最容易合作的国际议题上羞辱美国

发表时间:

广告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接待了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中方抗议不断,却又让美国航空母舰停靠香港,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奥巴马上台伊始温和的中美关系为什么落到今天的地步?中美关系将会走向何方?旅居美国的政治学博士王军涛为我们谈了他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判断。

奥巴马与达赖喇嘛会谈有点不同凡响

王军涛认为奥巴马与达赖喇嘛会晤有点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他是从中美开始接触,从尼克松开始,第一位在中美紧张关系上开低走高的美国总统。同历届美国总统刚上任一般都跟中国有些摩擦和冲突不同的是,奥巴马一开始跟中国极尽善意,这种善意甚至让中国政府都感到吃惊。但最后美方发现这个政府的表现像一个流氓政府。最后奥巴马政府回到他的原则性。

奥巴马一上任选择这样做,因为奥巴马政治资历较浅,没有当过州长,连一届参议员都没有任满就当选了总统。当选总统后,外交就由希拉里•克林顿主导。而希拉里自以为了解中美关系,只要跟中国搞好关系,中国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回应。奥巴马上任后采取了希拉里的建议,对中国表现出友好的姿态。结果中国政府把这种姿态理解为美国现在在一个软弱的时候离不开中国。在本国,中国政府则表现出自大,宣扬繁荣富强,调动国人的民族主义感情。特别是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对美国表示了一种侮辱,激怒了奥巴马。使得奥巴马在所有问题上采取强硬的姿态。

气候峰会上中国的傲慢和对美国的侮辱是中美关系转化的一个标志。那么,奥巴马从什么时候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他制定的对中国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他要改变他的策略?

其实,美国在对中国的关系上有两种看法。一种主张对中国应采取和解姿态,用友好的方式取得中国的信任。把中国逐渐纳入到国际关系的框架中来,使得中国在学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同时学习自由民主世界的方式,然后用来改造它的内政方式。第二种主张认为,中国政府表现出的某种软弱姿态,包括表示要进入国际社会的姿态,实际上是为了得到好处。一旦它走向强大之后,它不仅不会改变它处理内政的方式,而且会把它处理内政的方式用到国际关系上来。美国每一任总统都面临这样的争论。奥巴马采纳了希拉里的的建议,也就是第一种看法。但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奥巴马意识到中国政府的行为更像是第二种看法:就是说一旦它自己觉得在国际社会可以硬起来,它就会把它处理内政的那种比较霸道的方式拿来处理国际关系。

您认为中国政府把对内的政策和统治方式使用到国际上来,而且以此来对待美国。但是,我们知道,从邓小平以来,甚至一直到江泽民担任领导人的时候,中国也好像没有在国际上做到这种地步?

邓小平时期制定过一个政策,就是在2020年中国的经济生活水平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和中国进入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之前,“中国不出头”,邓小平把这叫做“韬光养晦”。在八九年镇压,全世界开始制裁中国的时候,邓小平还是坚持了这一方针,还是不要把中美关系搞僵。江泽民上来的时候继续沿袭,基本上采取一种亲美路线。使得中国进入到全球的经济化进程中,并且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机会。但是,胡锦涛上来之后就有变化。其实改革开放对胡锦涛的影响并不大,传统共产党人的那种务实的想法对他影响也不大。胡锦涛基本上像人们经常开玩笑调侃说像一个“辅导员”似的,也就是说传统政治思想的教条教育对他的影响最大,所以他对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东西不是特别的领会 。但是,胡锦涛又不是一个强硬左派,也不是一个很坏的领导人,他基本上是在现实需要和传统受的教育之间做一个平衡。

中美关系骤然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坏或者这种趋向的一些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

标志性事件比如奥巴马会晤达赖喇嘛,美国对台军售,这是中国政府最看重的。比如中国连续两个月减持美国的国债。还有在经济方面,制裁美国的一些公司等等。但是,我觉得中美关系的基本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很多的双边合作协议,都是在过去已经签订的,而且两国都有共同的利益需求。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中国政府在宣布了暂时中止与美国的军事交流计划后,又允许美国的尼米兹航母停靠香港,表明中国并不想把关系搞僵。而美方实际上还是尊重中美已经达成的协议。其实对台军售,会晤达赖喇嘛,也不过是沿袭了历届美国总统的做法。对台军售是布什总统做的决定,奥巴马在他的任期内执行。奥巴马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的话,就不能够废止前任总统的决定。另一方面,会晤达赖喇嘛也是美国总统的一个惯例。奥巴马去年推迟会见达赖喇嘛,已经给中国政府一个面子。所以对这件事也不能过于解读。对奥巴马总统来说,美国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特别是在东亚安全中的合作。中美两国在经济上要共同承担起对全球经济和彼此经济发展利益的责任。像这些基本判断,都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中国政府在利害相关的时候,会遵守国际的准则,会尊重美国的这种领导地位。同样,美国方面也没有变化。奥巴马只是希望中国能够明白,不要太猖狂,就是说在一些重大的国际场合,不要侮辱美国。

究竟是什么促使奥巴马本人一下子很深刻地感觉到要对中国采取比较强硬的姿态?大家都觉得他刚上任的时候对中国的态度很温和。从希拉里的表态,从美国国内反对派和人权组织的批评来看,都觉得他过于温和。那么,奥巴马对中美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最初是不是没有把握好中国政治的变化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 ?

当时对奥巴马来说,他有一个信任危机的问题。刚才已经谈到,在国际关系方面,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一个大国跟另一个大国合作,可以影响那个国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两个大国之间是不能和平共处的,这种观点基本的看法主要是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就是军事实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和平共处的议题上,一般来讲,传统的议题是贸易,贸易虽然有摩擦,但相互有依赖关系才会有摩擦。在贸易方面,双方是可以建立共同的行动框架的。最近国际上出现的绿色政治话题,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话题。一般来讲,主张用接触政策感动和同化一个大国的话,最好都是在绿色话题入手。结果,奥巴马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发现,中国政府正是在最容易合作的议题上,最应该配合的议题上,采取了羞辱美国的方式。不但不配合,而且杯葛。这样做使得奥巴马意识到中国政府有恶意。那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像1989年之后,从老布什到克林顿,到小布什,他们之所以还能够接受八九年那个东西,除了美国利益之外,也相信当时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告诉他们的只要给他们一个时间,让他们度过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地改进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相信他们的这些表态。而现在中国政府在国际峰会上的态度截然不同。本来两个大国在充分合作的议题上中国政府却采取了杯葛的方式,就是想表明,中国现在在国际事务上要说了算,而且要让各国对中国表示一种看重,而且采用了羞辱美国总统的方式。结果破坏了这么重要的一个会议,这当然使美国很气愤。当然还有其他的议题。比如,从贸易上来说,过去美国的公司认为,人权话题,促进和中国的贸易,既可以改变中国,并且可以让公司获利。但这些公司现在忽然发现,特别是在跨国公司获利最大的金融领域和高科技产业尤其信息产业方面,中国政府继续封锁。谷歌事件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美国大公司发现,中国政府蓄意制定了一套规则,在内部市场绝对不允许美国的公司占据有影响的地位。比如谷歌,它本来是全球第一大搜索公司,但它在中国的份额始终徘徊在5%左右,据说最好也不会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包括美国的大公司就要重新考虑,如果说不逼迫中国接受一些国际关系的准则的话,如果听任中国继续无视这些准则的话,那么它们在中国市场上是捞不到实际利益的。这次制裁美国波音公司又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过去中国在劝说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时,要美国把贸易和人权分开来,分别处理,可以处理得更好。现在中国政府又要把贸易和人权议题挂钩,实际上它并不是主张把贸易和人权分开,它是要由它来说在什么时候,什么议题上应该挂钩,这样使得美国觉得这个政府很不可靠,很不可信。

美国对中国政策的这种变化,这种强硬的趋向,对中国和中国的国内政策,对胡温政权,在多大程度上会产生影响?

其实,胡温也没有多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现在中国实际上被各种部门利益,地区利益所瓜分。最掌握资源的人跟一些像『环球时报』煽惑起来的愤青所表现出的那种民族主义情绪不一样。中国那些实际掌管资源的:经济资源、媒体资源、还有政治资源包括地区的领导和行业的领导人都知道,无论就是个人的腐败,发展的空间,还是就他们的行业和地区的发展来看,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市场,是他们最大的需求。所以,中美关系在中国方面是不会坏到哪里去,就在于它有太多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就像地方政府也都知道:中国现在采取分税政策,地方上更经不起波动和折腾。另一方面,在一个全球化进程中间,中国的很多国际行为已经被国际条约,一些双边协定绑住了。因此中美的这种争执更像是一个象征性姿态的口水战。比如见不见达赖喇嘛,对于其他公司来说,对于经济合作计划来说,都没有实质性影响。只要这些实际进行的计划继续进行,两国的基本关系框架是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