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中俄之间的内在矛盾并不因欧美的压力而消失

发表时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俄罗斯“二战”胜利大阅兵之后,中俄两军又在地中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近期中俄关系的分析评论。

观察中国
观察中国 RFI
广告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莫斯科胜利日大阅兵刚刚落幕,中俄走近备受关注。地中海的演习延续了世界舆论对中俄关系的聚焦,一些很不靠谱的评论在西方媒体里跃然纸上。伦敦的《每日电讯报》说出了‘俄中轴心再次成为西方和平繁荣国际关系愿景主要威胁’的极端话语,从中俄的角度看,这种评论背后的心态十分奇怪。”“中俄成为战略伙伴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它有别于美日同盟等当今世界的所有军事同盟,也是一目了然的。” “中苏当年结过盟,但那次结盟的教训同后来两国敌对的教训一样深刻。纵观始于上世纪50年代北京莫斯科关系的风风雨雨,中国人真心认为今天的中俄关系是‘两国历史上最好的关系’。我们相信俄罗斯人大概有同样的认识。”

香港《信报》署名林行止的评论称:“从表象所见,中俄现今的关系好得不得了,实际并不如此,据本报昨天消息,北京央视临时取消红场阅兵直播,内地传媒对此举的解读是中国高规模参与红场阅兵,会给外界留下‘中俄结盟’(不致被人误会习近平与普京‘联合主持’这次军力‘展览’)的印象;这种可以传扬海外的说法,肯定有最高当局的授意。事实上,中俄官式关系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比‘同盟关系’(有成为‘战争共同体’的可能性)尚有一段距离。值此俄罗斯与欧美关系破裂之际,与其‘结盟’,岂非自讨苦吃;退一步看,最近才在‘万隆会议’上高调表态,中国仍然奉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即使予人以与普京‘推心置腹’,习近平亦不愿与多方树敌的俄罗斯捆绑在一起。”

香港《明报》署名林泉忠的评论称: “对中国而言,1950 年代末之后‘中苏交恶’的阴影并没有烟消云散,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建国理念与外交原则仍影响至今。换言之,尽管有 ‘上海合作组织’,尽管与俄国在军事与能源方面的合作日趋紧密,但是‘中俄结盟’不会发生。再者,如今‘中国崛起’,‘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与俄罗斯在中亚与中东的竞争关系,这些中俄之间的内在矛盾并不因欧美的压力而消失。”“莫斯科阅兵后,国际媒体的焦点将转移到9 月3 日北京剑指日本的‘抗战胜利大阅兵’。20 多年前欧洲冷战结束,然而朝鲜半岛与台湾海峡的冷战遗绪仍在。近年来中日对立持续,东亚的‘新冷战’危机也话题不断,‘俄中Vs.欧美日’新格局今后将如何推演,‘战后70 年’的今年,是值得好好观察的一年。”

香港《太阳报》社论系列“阳光华夏”的评论称:“中国是二战亚洲主战场,为取得二战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正如有人分析,中国在二战问题上话语建构能力一直很薄弱。犹太人把纳粹屠杀建构成全世界的集体记忆,而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则没有达到这种层次,连带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迄今亦未得到相应书写。此次中国应邀派兵出席反法西斯战争阅兵式,无疑是向世界表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提升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从而向日本施压,增强中国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对日攻势。由此观之,解放军现身红场不仅是对俄罗斯的捧场,更有重要地缘和历史意义。”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习近平以参加莫斯科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活动为访问理由,实则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根据‘一带一路’的路线图,丝绸之路规画有南线和北线,北线的哈俄白是经济带必经的关键。中国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首重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EU)密切的合作,双边藉共同建构的自由贸易区,奠定出整体欧亚经济合作的基础。”“习近平访俄,西方国家过度聚焦地缘政治战略情势,其实中国并未改变不结盟政策,中俄战略合作自有其深度限制,习近平主要目标仍在经济面。”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