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国际纵横

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在新一年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发表时间:

听众朋友,在此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在2014年的表现自然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在欧美深受债务危机拖累的时候,人们把世界经济复苏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上。

广告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日前发布了《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的第一章《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14年将增长3%,2015年增长3.3%。该报告称,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在过去两年明显放缓了增长步伐,但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东亚经济在2014年和2015年可以维持6%左右的增长,中国 在未来两年可以维持7.5%左右的增长。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经济增长目前仍处于20年来最低水平。预计印度在2014年能恢复到5%以上的增长。西亚地区 的石油出口国能够保持在5%左右的增长。该报告预计,美国经济在2014年至2015年将增长2.5%至3%;欧洲走出衰退,2014年至2015年增长1.5%左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增 长的不利因素;日本计划在未来两年提高消费税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2014年至2015年将增长1.5%左右。

世界银行前不久发布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7%,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7.2%。报告认为,中国可能会继续放缓信贷增长和投资步伐,以促进经济重新平衡。不过,调整节奏仍很可能取决于经济增速。中国投资增长放缓可能会对区内一些向中国出口较多工业原材料的经济体产生一定影响。世行还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刺激措施退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体内部需求增长出现放缓势头。尽管如此,这些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它们贡献了全球40%的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10月份的预测报告中预计中国经济增长会减缓,2014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降至 7.3%。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食品价格的趋稳意味着通胀将不再是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基本没有受到最近的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虽然经济活动能从外部需求的回升中受益,但由于必须继续采取措施降低目前过快的信贷增长,并消化过去几年的经济过度,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

中国自己的一些研究机构最近也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12月26日发布2014年《亚太蓝皮书》。蓝皮书指出,结合供给面与需求面的分析,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可能由7.5%的水平逐渐下降至6.0%左右。蓝皮书指出,从人口、资本和全要素生产力等供给面角度,中国未来10年的增长潜力较过去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具体而言,从人口方面,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除已经经历了刘易斯转折点外,中国将在未来10年左右面临人口的峰值,随后中国的总人口将缓慢减少。更为严峻的事实是,中国即将在2015年面临劳动力人口峰值,随后中国的劳动力将从绝对数上开始缓慢减少。相应地,劳动力数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相应地逐渐降低,甚至将转变为负的贡献。

从资本角度看,资本积累仍将是中国未来1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通过分析,中国未来的投资速度较过去会有所降低,伴随着时间推移,其速度大致从10%下降至7%左右,相应地资本积累速度也将有所下降。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而言,伴随着中国的技术追赶,中国从其他国家的技术模仿和引进变得越来越困难,可预见的将来再次获取大规模制度红利的可能性也不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较过去3%的水平有所下降,可能下滑至2%左右的水平。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日前刊登题为《全球展望:美国经济反弹对未来至关重要》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明年的经济前景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是会首先推动艰难的改革,还是选择先易后难。

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文章指出,即将于明年1月份发布的中国全年经济增速数据估计在7.6%左右。这样的增速对于正处于停滞的发达国家经济而言可能是令人惊叹的,但却是中国经济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今年早些时候上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曾表示这一增速水平可以接受。他们说,中国经济需要结构性改革来摆脱那种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样的发展道路已导致债务的迅速增加,并且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造成了重工业的急剧扩张。

华尔街日报列出了2014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五大晴雨表:一是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政府准备什么时候告知公众实情?二是上海自贸区和“负面清单”,政府承诺将对海外资本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措施,清单上没有具体提到的事项都将对外资开放。这引发了外界对上海自贸区的期待。而当这份清单最终出炉时,市场大为失望。清单只是一份小字体印刷的长达10页的模糊扫描文件,覆盖了从主题公园到茶叶生产的所有事项。三是钱荒是否会再次上演,经济学家们表示,中国央行犹如在走钢丝,试图迫使银行更好地管理现金需求,避免它们走得太远以致酿成危机。四是关闭钢厂,到2013年,中国的钢材产量几乎是全球其他地区钢材产量之和。这令国内外市场供应过剩,不仅对钢铁企业的盈利构成威胁,也使中国北方地区的上空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烟雾。中国重工业产值的增速在2013年政府公布了数据的每个月都要快于轻工业。如果这种趋势得到逆转,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再平衡终于起步。五是房地产业的繁荣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变数是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建设热潮以及房价持续多年的两位数涨幅已经令购房成为许多中国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且引发了有关房地产泡沫的担忧。

至于中国会不会因为政治因素而影响到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经贸业务,路透社报道说,最近外国企业对中国金融机构的两笔投资表明,中国虽会因他国干涉中国内政而对其采取外交或贸易措施,但中国并不会拒绝这些国家的企业对华进行投资。西班牙最大银行桑坦德银行12月10日宣布,将购买上海银行8%的股权。两天后,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等所组成的财团成为中国信达的基石投资者,对后者的IPO投资11亿美元。

路透社指出,西班牙和挪威都曾因无关贸易和投资的举动惹恼过中国政府。对于存在外交分歧的国家,中国常会动用贸易制裁手段,但往往又不明说。不过中国政府在此过程中会很谨慎,以免伤害到本国经济,外国对华投资通常不会受到影响。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郑宇硕表示:“显然,中国政治上敏感的东西和政治禁忌要比其他国家多。所以,你会经常看到(中国)动用经济制裁,以达到某个未明确说出的目标。”

2012年,中菲岛屿争端紧张气氛加剧之际,中国对进口自菲律宾的香蕉加强检验检疫,令菲律宾对华香蕉出口短期内受到影响。2010年,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发生冲撞事件,在此期间日本企业称中国暂停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而中国政府则对此予以否认。悉尼大学高级讲师莱利表示:“目标国家受影响行业的企业常常向本国政府抱怨。中国领导人似乎依赖类似的手段来传达信息。”在上述两起案例中,中国都公开提出了合法关切:害虫、非法采矿破坏环境。经济学人信息社一名资深中国分析师表示:“通过多种借口实施短期贸易限制实际上很容易。”中日因钓鱼岛争端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两国贸易自2011年以来不断下滑,但中国来自日本的直接外国投资仍持续增加。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