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中国权力格局:从双头政治迈向三头政治?

发表时间:

三天之内,中国官方接连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两份文件,让中外众多观察家屏息凝神。虽然措施尚未落实,但有评论指出,中国的权力格局可能更趋集权化,对现行的官僚体制产生冲击。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对于中国目前的权力格局究竟属于哪种形态,一直众说纷纭。除去“一党独裁”等简单化的意识形态批判,针对七常委主导大局、总书记和总理位于核心的体制,反对者斥之为寡头体制,而亲近政府的智囊推出了“集体总统制”来正名,学院派则更注重党政二元双首长制。但无论怎么称呼,这个体制都面临着内外压力,必须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终于在三中全会后到来。它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仍然需要长期的观察。但至少在短期内,多数观察者都隐约感觉到,这将是一场重大变革,尤其是围绕“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个机构的设立,以及各级纪委地位的提升,更显出意义所在。和从领导人简历中揣测个人喜好、或者热衷于权力斗争的宫廷内幕相比,结构性的变动才是更重要的。

资深媒体人、北京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笑蜀在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强调三中全会公报体现出两个层面上的集权化趋势,一是从地方集权到中央,二是再集权到个人。两大超级机构,即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仅垄断重大决策,避免地方和部门利益干扰,而且还负督战责任,保证决策落实。

而两层集权一旦实现,所谓“集体总统制”将告终结,转向个人绝对权威,确立领袖体制或称元首体制,由国安会、体改组、中纪委三大机构拱卫,并督战官僚集团。

和外界流行的“官-民”冲突分析模式相反,笑蜀认为,两层集权的首要防范对象是官僚集团,后者对中共的身份认同和政治忠诚都是有疑问的。因此,高层虽然对局势严重性也有认识,但认为问题只出在党不管党,和党国体制无关,通过三中全会的机构重塑就可以解决问题。

三中全会面临的十字路口是,要么统治溃败,要么下最大决心突围。而会议给出的答案,则是确立所谓元首体制,以此启动所谓“全面改革”,救党保权。但在作者看来,在缺乏政治转型的前提下,向官僚集团开刀,是否还能够保住政权的基本盘,是件大有可疑的事。

而在香港南华早报上,李永峰的评论文章认为,虽然十八大之后、甚至三中全会之后,中共高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论述仍然左右矛盾让人困惑,但中共高层特别是习近平对官僚体制的态度相当明确,就是要打破并且重构这一体制。

作为例证,作者举出两点:一是在人事任命上打破常规,以往“晋升省部级官员必须出自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的惯例在四川和上海被改写;二是在常规的官僚系统之外,中央另设大规模的督导组,创立了另一套管治系统。三中全会公报中声称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能意味着自朱镕基时代以来,国务院系统在改革议题上的主导地位将被动摇,而“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将整合军方、武警、情报乃至公检法,可能彻底改写权力格局。

在评论中,作者隐隐将这次的体制变动和1960年代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当年文革的诱因之一,就是毛泽东认为刘少奇主导的官僚系统已经不再革命,因此要发动造反派夺权,建立革命委员会。在作者看来,专业化的官僚体制在中国告别动荡、恢复常态的过程中,起了稳定性作用。言外之意是,目前再度出现的打破体制冲动,是否将会重蹈覆辙?

此外,还有媒体注意到,在起草文件小组中,习近平任组长,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及常务副总理张高丽任副组长,总理李克强却不在其中。这引起外界对李克强的经济权力是否旁落的怀疑,虽然最终人事任命结果尚有待观察,但考虑到改革决定中,各级纪委被要求“加强同级别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而且推动纪委的双重领导,地位的提升是很明显的。

更富有吊诡意味的是,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整合内政与外交,网罗军、警、特、网乃至公检法的重大机构改革,但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只用语焉不详的一句话三十个字带过。这在包罗万象事无巨细的两万多字决定中,显得刻意低调,甚至低调得过了头。

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结构角度来看,中前期的君相共治是比后期的君主大权独揽更可取的制度形态。即便在党政不分的体制下,最近二十年来,从“江朱体制”到“胡温体制”,这种双首长制也隐然成型,因此十八大后,中外观察家也沿袭这一思路,将新任领导班子称之为“习李体制”,而当局也默认了这一称呼。

但从三中全会的公报和改革决定来看,观察者开始担心,二十年来的习惯性体制是否将面临重大改变?具体而言,如果目前显示出来关于国务院权重降低、中纪委地位提升的种种迹象成真的话,这是否将意味着,在习近平治下,中共将从二十年来的双头体制变成三头体制?

不幸的是,从历史上看,三头体制注定是不稳定的,在西方,从凯撒、庞培、克拉苏到法国革命的马拉、丹东、罗伯斯比尔都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国的毛、刘、周三头政治更是经典的失败案例。即便在官方宣传中营造出刘关张结义的和谐气氛,但在更大的权力结构中,却不免蜕变成魏蜀吴的勾心斗角。

但是,正如笑蜀在文章中提到的,无论如何,让人绝望、压抑、焦虑的沉闷期结束了,历史性的关口到了。如果说,当初薄熙来是以一条“靠左行驶”的鲶鱼来试图激活这潭死水的话,那么现在当局已经扔进了两三块大石头。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