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关注中国

易凯谈中国博物馆和《1840年至1920年上海派》艺术家展

发表时间: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类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也迅速地出现,2011年一年,就出现了约390家新博物馆。而且中国博物馆迅速增长的势头仍在继续,外媒评论中国正在以超现实的规模开办博物馆。巴黎塞努奇博物馆一直到6月30日举办《1840年至1920年上海派》艺术家展,策展人易凯先生多年从事与中国博物馆的交流活动,请听易凯的看法。

巴黎塞努奇博物馆一直到6月30日举办《1840年至1920年上海派》艺术家展
巴黎塞努奇博物馆一直到6月30日举办《1840年至1920年上海派》艺术家展 Cernuschi
广告

法广: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1年在北京开放时,官方宣传上世界上各种博物馆中最大的。2012年10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张创立了中国首家由政府出资的展示最新艺术作品的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艺术的发电厂),就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于10月份开张的同一天,上海的第二家国家级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也开张了,是重新利用2010年世博会建造展馆,艺术宫自称是中国新艺术博物馆中规模最大。另外,上海还有规模不大但是数量不少的博物馆,如民生现代美术馆和上海外滩美术馆等。您多年从事中国艺术在法国的展览工作,巴黎塞奴奇博物馆与中国博物馆交流密切,您怎么看中国博物馆建设的飞速发展呢?

易凯:中国近年来随着上千家博物馆的建设,让人感到中国博物馆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关系。对于热爱博物馆和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好消息。同时,北京和上海博物馆的一些发展特点也引起我们的关注,特别是中国官方注重宣传博物馆的面积大可以接纳众多的参观者,我想中国幅员辽阔需要有大型博物馆来接纳游客。当然,我也感到由于政治的原因,对于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宣布建成大博物馆非常重要。我是法国展览策划人,专门负责展览中国文化方面的展览,在过去的10年里我经常与北京,上海和广东博物馆交流,中国同事经常问我巴黎有多少家博物馆?对于中国博物馆来说大型的博物馆和不同级别的数量众多的中小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网络很重要,中国政府花精力建设博物馆。同时,我知道世界上博物馆专家在参观了这些新建的博物馆后,他们有时感到展览的空间超大,让参观者找不到头绪。当然,大家也注意到博物馆那些不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从20世纪初西方博物馆已经逐渐开始成熟,比如说修补展品,分析化验室。另外,还有向参观者提供文化活动的空间,比如为孩子提供手工活动空间,我知道这些都是我中国博物馆同事将来希望发展的项目。

我知道现在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让博物馆充满活力是一个挑战,除了隆重的博物馆开幕式,随后还要让博物馆继续吸引众多参观者,我发现如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的中华艺术宫主要是为了国际大型展览建设的,当然与展览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共同存在。

法广:中国的博物馆都是面面俱到,包括娱乐,历史、民俗、科学、政治和艺术的大混合呢?中国博物馆的展览是否走极端,要么古老,要么最新,情况是这样吗?

易凯:的确,中国还有历史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等,有时在一个博物馆中有不同类型的艺术收藏品与动物植物收藏品摆在一起的展览,让人会问这个博物馆收藏的特点是什么?
还有收藏的展品要么古老,要么最新,我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博物馆有几百年的历史,我觉得考古在中国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大学的研究教育中重视考古教育,中国有很多考古专家,中国考古方面基础坚实。于此同时,现在中国有众多的当代艺术家,和重要的中国当代艺品市场,艺术品拍卖行也很活跃。一方面中国考古重要,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给人一种中国近代艺术,如20世纪初以来的艺术不是那么显眼的感觉,这可能是对中国博物馆未来的一个挑战,中国新一代培养出来的展览策划人会提高中国近代艺术的重要性。

法广:中国博物馆是否缺乏比如做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推广呢?中国博物馆收藏是否还处于初期阶段呢?您策划了塞努奇博物馆的《1840年至1920年上海派》,您的感受是什么?

易凯:我这次在塞努奇博物馆策划了《海派》特展,总共花了三年的准备时间,第一年主要是与上海博物馆策划人和国外部交流,探讨展览的情况。第二年主要是学术交流,准备我们要出版的画册内容,这个期间不只是上海博物馆和塞努奇博物馆的对话,我们也请世界其他海派的专家学者参与。第三年我们谈具体的展览条件和确定展览时间。此次已经是我们与上海博物馆第三次合作,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办了一个青铜器特展;2000年塞努奇的镇馆之宝一件商代的青铜器也到上海展览,我们有长期的交流。在这十年中,我感觉上海博物馆变化比较多,上海博物馆从传统模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博物馆。近来上海博物馆还邀请如大英博物馆展览,法国布朗利博物馆的非洲艺术特展,上海博物馆非常国际化。另外,与其它的中国博物馆一样也免费对外开放,他们对中国观众免费介绍外国文化,办得不错。我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学者感觉还是缺少行业和学术的交流,中国年龄比较大的学者以前去国外学习机会比较少,现在情况好一点,外国学者去中国机会多,如果更多的中国博物馆开放有利于我们的交流。

法广:你们在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准备此次《海派》展览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易凯: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与现在的经济情况有关系。十年前我们办青铜器展览的时候还没有进入经济危机,所以要举办一些国际化的展览会简单一点,现在上海博物馆在举办国际化展览方面非常专业,但是由于经济危机不允许我们举办太多的展览,我们受经费紧张的局限。此次《海派》展览刚刚开始一个月关注比较多反映也很好,我们希望在6月30日之前还有更多的参观者。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