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美国动向

美中不可能发生争霸战争?

发表时间:

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最近在纽约时报撰文《中美两强不会为争霸开战》。他指出,由于世界已经进入了后霸权时代,美中两国不大可能为争霸而发生战争。他以如下四点改变了世界格局的“进展”来支持他的这一论点:第一,“核武器使争取霸权的战争破坏性太大,使赢得战争也变得毫无意义”;第二,“在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交织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谋求单边经济成功,必然使其它每个国家诱发灾难性后果。”换句话说,只能追求双赢或多赢;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已经政治觉醒,不再屈服于即便是最大的强权;最后,“最重要的是,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不是由敌对的意识形态所支配的。”

广告

布热津斯基还援引美中两国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为例,指出“尽管我们有着极为不同的政治体系,我们两个国家的社会都是开放的,” 因此,他认为“所有这些与19世纪和20世纪争夺全球霸权的国家的社会自我封闭形成鲜明对比。自我封闭加深了仇恨,增强了敌意,彼此相互妖魔化也更容易。”

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毛泽东时代的敌对意识形态虽然已被抛弃,但为捍卫中共的执政地位而出现的所谓“捲旗不倒旗”的现象,形成了以“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中国特色“新意识形态。这一新意识形态发明于胡锦涛时代,并已经被接班人习近平接过来。根据中国著名独立新闻工作者高瑜的报道,被广泛看好不同于胡锦涛的习近平,最近却在其“南巡”讲话中重弹了胡的这一老调。他说,“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种新意识形态把所有中国大陆之外的同情支持中国国内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人和组织看作是反华的海外敌对势力。

价值观的不同最容易造成误判,而误判常常导致冲突。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美间发生的争端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美国早有学者指出,美中在战略上互不信任导致了双边关系的局限性;而互不信任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在价值观和制度层面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如不进行政治层面的改革,美中间互不信任的局面不可能从实质性上加以改变。

曾被大众期待有可能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最近的南巡讲话让对他抱有期待的人很失望。习近平说:“我们的改革本来就是全面改革。我不赞成那种笼统认为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的说法。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改的,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这不能说不改革。”不清楚的是这种语焉不详的说法究竟是为了应付某种压力还是真正出于本意,还有待观察。

不过中国民间对中共必须进行政治改革的呼声借助互联网已经越来越高涨。就连担任过中国政府金融顾问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最近在接受CNN采访时都说,中国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他说,中国的贪腐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导致了不信任。”他说,中国腐败是个癌症般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癌症式的增长。腐败在草根阶层产生了政治问题。如今中国民间存在着巨大的力量,推动最高层领导采取措施清除腐败,那就是中国的推特  微博。

李稻葵说:他对中国的前景“并不百分之百乐观。”而是“看到了危险。其中之一就在政治领域。”他说,中国的“政治改革确实必须进行。我强烈认为政治改革将会进行,因为最高层的那些领导他们比你我更清楚,中国必须进行基本的政治改革。”他认为,政改的风险在政改之后。“风险就是网民很不耐烦。他们希望快变。而且他们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在国际关系方面,对日关系和部分对美关系使国内的政治变革更为复杂。所以,这里有一个竞赛,即改革的速度与草根民众的不耐烦之间的竞赛。”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