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传真

辛亥百年与大陆的「民国热」

发表时间:

中华民国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大陆民间舆论中掀起了一股「台湾热」。亚洲周刊报道,网民赞扬马英九的夫人公私分明,坐公车上班,不忘对比大陆官僚挥霍的公费消费;网民为台湾立法会中持不同政见的立委打架而喝采,并批判开会睡觉的人大代表;网民羡慕台湾居民享有百国护照免签的外交待遇,同时讥讽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只有可怜的免签国数字。

RFI/Chine
广告

大陆民间对台湾的热烈肯定,部分来源于对台湾民主制度、言论自由等现代文明精神的向往,部分发端于对一九四九年前「中华民国」的缅怀。正是这个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开启了中国人对民主、宪政制度的实践。大陆民间对台湾的「狂热」,也可解读为对民国血脉传承的移情。

大陆网民对中华民国的怀念,也延伸到国民教育层面。近年来,大陆出版界相继推出《开明国语课本》等民国教材,受到读者热捧,每每加印,旧书新读引发了对民国教育的怀旧和对当下基础教育的反思。民国教科书受到追捧的原因是,书中把被禁锢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从「忠君」、「尊孔」的枷锁中解脱出来,重视对人性的放大、对自然科学的普及与对民国意识的启发,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清新之气。大陆历史学者傅国涌说: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民国,他首先想到的是「从容」。他说,「民国的形象,是从容的、个性的、坦荡的、阳光的、常常超越了恐惧的,即使面对死亡也没有那样猥琐。这份从容来自于王纲解纽、千年皇权被打破的一种释放感,也是晚清以来与世界接轨,呼吸到外部世界带来的开放感,同时也是仍然保持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没有断裂的一种淡定」。

傅国涌用「百家争鸣」来形容民国时期,认为与春秋、魏晋一样,百家争鸣「往往出现在社会表面上比较乱的时代」,「多掌握权力、掌握枪杆子的人,精力都放到战争与抢夺权力上面,还顾不上文化等领域,这就给社会留出了空间」。
今天中国大陆的社会,傅国涌表示,只能用浮躁、娱乐与恐惧来形容,这「本质上是一个恐惧的社会,这种恐惧来自爱与信仰的缺失,更是体制对社会的威吓」;「所有的行政机器、暴力机器织成了一张维稳的天罗地网,每一个人的安全都可能随时受到威胁」,恐惧的淫威使今日中国再无法追回民国时代的从容。傅国涌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压抑,高度的压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认为,与民国时期相比,今天社会中的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限,个性无法张扬,自由空间与人文精神「缺失得太厉害,政府压迫太重,生活得很不爽」。沉重的压迫束缚着一个民族向往自由的心灵。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