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欧盟/中国

中国欧盟商会报告指欧企在华招标中受排斥

中国欧盟商会周三(4月20日)发表了首部研究中国公共采购市场的调查报告,对欧洲企业在中国庞大的公共采购市场的招标活动中受到排斥提出批评,中国官方喉舌《环球时报》今天迅速对此作出回应,该报引述北京专家学者的话指出,中国有权利扶持本地企业,指即使在西方市场,开放也有一定的限度。

在中国的超市销售的法国达能集团产品
在中国的超市销售的法国达能集团产品 AFP/Philippe Lopez
广告

中国欧盟商会周三公布的这份报告标题为:《中国的公共采购:欧盟企业在中国参与公共采购合同竞标的经验》。该报告估算,中国的公共采购市场价值超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相当于七万亿人民币,而报告认为,除了个别汽车行业的企业之外,欧盟企业几乎被排除在这一庞大的市场之外。

报告称,中国的政府采购活动数量庞大,而且还在不断的增长,但相关的监管框架却显得杂乱无 章,例如政策不一致,信息不透明,实施情况也参差不齐。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效率和创新,并导致在华欧盟企业错失许多商机。

一位法国企业家在接受法国《回声报》采访时苦涩地反映说:“中国公共采购市场招标信息发布缺乏透明,有时候,招标期周五就到期,而欧洲企业周一才得到信息,而此时一些内部公司几个星期之前就已经 知道了。”

中国欧盟商会的主席,法国道达尔集团在中国的代表戴杰先生表示,中国公共采购项目的具体评估标准不够透明,而当企业没有中标时,他们也不会得到通知、更不会知道为什么没有中标。戴杰认为,中国政府的一些扶助本地企业的政策对于外国企业竞争中国政府采购有影响,不过戴杰也表示,敦促中国政府改善投资环境和扶助本地企业政策并不矛盾,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中国政府进行更有效的公共投资。戴杰还认为“欧洲国家的政府采购流程虽然也不完美,但是比中国透明。”

欧盟商会的报告还声称,中国政府如果加速改革法律法规也可以加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而帮助中国企业今后在海外发展。

中国官方《环球时报》今天引述北京商务律师谷辽海律师的话说,鉴于中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定》,所以欧盟商会对中国政府优惠本地企业的指控从法理上来说是不成立的。此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向环球时报表示,在中国对外开放市场之前,中国希望发达国家也同样本着世贸组织的原则,进一步开放其国内市场。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