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中西媒体如何解读胡锦涛访美得失

发表时间: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结束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得失如何,外界舆论并不像中国媒体的看法那么一致。事先一些中国问题专家就暗示说:对这次胡锦涛美国之行,中美两国所求并不完全一致,中国看重的更多的是象征性的东西,而美国则希望获得实质性突破。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美方对中方的这种心理采取了相当的迎合。从副总统拜登到机场迎接胡锦涛,到奥巴马举办私人小宴,再到国宴,再举行盛大隆重的欢迎仪式,虽然这也不是空前绝后,奥巴马一年来也只对到访的印度总理辛格和墨西哥总统采取过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至少这种款待方式让中方心满意足。

综观中国官方媒体的反应,中方对胡锦涛访美赞口不绝。中方媒体特别强调奥巴马与胡锦涛短短几天就会唔了数次。看看中国几大媒体的标题就一目了然。光明日报:“合作伙伴:中美关系再提速”;新华社国际时评 :“中美关系的新航标”。新华社网站还不失时机借用外媒报道的口气来说事。比如:“外媒密集报道胡奥会 称中美关系重建稳定根基”;“国际舆论聚焦胡锦涛访美:中美关系重新定位”;“外媒述评:胡锦涛访美彰显中国大国风范”;“外媒:奥巴马款待胡锦涛国宴与众不同”,一口一个外媒,不一而足。一夜之间“中美平起平坐”了。

国际媒体也注意到中国媒体陶然自乐的表现。法新社报道说,美国与中国徒然没有解决两国的分歧,这并没有阻止中国媒体铺天盖地地赞扬这一“历史性”的访问。关于胡锦涛与奥巴马发表共同声明,『人民日报』称,历史会记得这一非凡的时刻。新华社则称胡锦涛访美之行是外交大手笔。中国媒体赞许胡锦涛访美是缓和中美紧张关系的外交“卓越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货币和人权等棘手议题。

美国舆论对胡锦涛访美也很重视,但看重的角度同中方显然不同。比如,胡锦涛与奥巴马会谈后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时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并表示中国在人权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胡锦涛这句记者提问下做出的回答受到西方媒体广泛的重视,认为这是中国领导人在人权方面罕见的表态,法国『论坛报』评述说,胡锦涛这一句话就可把他划入鸽派。但是,这样一句引起全球媒体相当重视的话,在中国媒体上了无踪迹。这又引起此间舆论对胡锦涛执政能力的猜测。法国电视二台特派北京记者分析时多少有点调侃地说,可能胡锦涛的话审查未过关,他说,中国是集体决定,政治局“有九个皇帝”。

胡锦涛能做出上述表态也和奥巴马这次对待中国领导人的方式有关,这也正是受到美国媒体赞许的地方。即,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能不慎重对待,但是,重大的分歧也无需掩盖。奥巴马这次与胡锦涛会谈时,或者在举行记者会时都公开坦率地直言美中之间的重大争议,包括货币,贸易不平衡,核武危机,尤其是中国的人权问题。奥巴马还向胡锦涛提议与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对话。在朝鲜问题上,奥巴马在白宫为胡锦涛举行的私人晚宴上警告说,如果中国不对朝鲜加强施压,美国将重新部署在亚洲的军力,以免遭受朝鲜可能对美国国土发动的攻击。言下之意必要时美国将采取军事行动。影响所及,中方同意在奥胡联合声明中放进一些过去不曾出现的文字,包括对朝鲜浓缩铀计划表示关切,支持南北韩对话,支持伊朗制裁以及支持苏丹公投等等。美国官员也出面称,奥巴马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施压,促成了朝鲜与韩国重开军事会谈。另外,中国还做出了不会偏袒本国企业,同时保证打击盗版的承诺。但『华盛顿邮报』提醒说,不要高兴得太早,要听其言,观其行。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这次奥胡会产生了什么小成果的话,那就是让中国了解到,金融危机和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并非如中国想象的那么衰弱和迷失。

对胡锦涛访问美国国会的情形,据报道,会谈气氛“非常有礼,但非常直接”。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人权问题,迫害宗教自由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尽管参院多数党领袖里德与胡锦涛微笑面对镜头,但大家都知道,里德拒绝了出席奥巴马为胡锦涛设的国宴,里德几天前还公开称呼胡锦涛为“独裁者”。另一位婉拒出席国宴的众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罗斯雷提恩也形容胡锦涛是“极权国家的领导人”。『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中方对这些批评好像无所谓,随行的外交部副部长强调,胡锦涛与奥巴马进行了长时间而友好的会谈,访问“非常成功”。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中方官员不用担心在本国媒体上看到不利的报道,果然,中国媒体对这些尴尬的地方只字不提。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