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报纸摘要

圆明园失散珍宝踪迹难觅

发表时间:

今天出版的法国『世界报』报道了中国人正在追寻失散在全球的圆明园被劫珍宝这件事。报道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抢劫焚烧150年后的今天,圆明园管理部门寻求遭劫后散落在外国的珍宝,它们或陈列在博物馆,或落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广告

中国官方对寻找圆明园失散文物采取低调

尽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受到侮辱的一段历史仍能在民间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中国政府则在这一问题上明显退缩。这一方面因为追回圆明园遭劫文物从法理和历史考量上都极其复杂;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并不希望让这样一个被认为并非优先的问题寄生在当前的对外政策上。

圆明园管理局在10月18日发出一份公开信,呼吁所有持有圆明园珍宝的机构和个人能够交回遗物。公开信还要求全球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士起来反对拍卖和交易圆明园遗物。被指定为追寻圆明园遗物发言人的香港电影明星成龙第一个在这封信上签了字。

『世界报』的报道说,这一在中国电视上播出的呼吁信反映出追寻圆明园文物的困境:据人民大学的一名清史专家说,圆明园每处宫殿本来都有一个详细的珍宝收藏登记簿,但极可能在圆明园遭劫时被烧毁了。因此,谁也不清楚还残存的遗物以及这些遗物被收藏在哪里。这位专家还说,登记工作也很困难。2009年11月,一个搜寻圆明园遗物的大学代表团到美国去调查,他们的使命只是编目录,但当地的博物馆怀疑他们是为了收回文物。到欧洲和到日本的访问也被推后,因为做这件事必须在友好的气氛下才能进行。

法国历史学家Bernard Brizay在所著的『遭劫掠的圆明园』(Le sac du Palais d’été)一书中,根据在现场的众多的英法远征队官兵以及英法外交官的见证,辑录了在200多个圆明园宫殿里收藏的珍贵的书画,丝绸制品,宝玉,名瓷和首饰。这是一本有关火烧圆明园最完整的一部著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圆明园收藏的珍宝共有164万件,现已流散到全世界。这些珍宝现在一旦出现在拍卖市场,就有可能在中国拉响警报。就像去年佳士得拍卖法国人收藏的清代兽首青铜雕时遭遇的情形。

至于通过政府间谈判来收回遗失文物,又受到了要求收回遭劫文物最多不超过50年时间的国际条约的限制。据专家说,现在唯一剩下的办法就是收藏者自愿馈赠。比如美国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了清代宫殿一处楼阁的一扇铜制的窗户,然后以赠送的方式归还了中国。还有一家新西兰人,10月18日到北京赠送了从祖先手上继承的花瓷盆。

刘晓波获奖后中国开始反攻

『世界报』还有一篇题为“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后中国当局开始发动反攻”的报道。报道说,在刘晓波获诺奖两周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全面反击,自由派知识分子,维权律师,人权工作者大部分被置于监管之下。

一篇把刘晓波指为西方工具,说他收受外国媒体和美国钱款,过着奢侈生活的长篇报道在中国官媒上到处转载。记者无疆界组织周四在其文告中指责上述报道完全同1960年代发动的毛式运动的口气一致。该组织要求即将在11月4日到5日访问法国的中国主席胡锦涛出面,让刘晓波以及所有帮助刘晓波而失去自由的人恢复自由。10月25日,15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呼吁全球领袖在下周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让胡锦涛感觉到刘晓波获释将是一件大受欢迎的事情。

该报报道说,与此同时,由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几个月引发的有关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继续在“自由派”媒体上发酵,但是没人怀疑,中共党内最保守的阵营正在准备反扑。在上个星期三,『人民日报』发布评论要求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该文赞扬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并指所有企图强加西方民主制度的做法都会失败。10月24日,一名年轻女子在网上祝贺刘晓波获奖,但在周二被拘押,后来放了人,但仍被堵在家中不能出门。在北京,2008年开创宪法研究中心的张辉说,共有39人被软禁家中,包括作家余杰,网络作家刘荻以及律师浦志强等人。

『世界报』报道说,下一个微妙的阶段将是12月10日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的日子。现在流传着一份被认为是刘晓波之妻刘霞写的信,信中邀请143人,其中大部分是维权人士和知识分子,前往奥斯陆替刘晓波领奖。但目前很难找到人来证实这件事。

万圣节的生意

今天是西方的万圣节。『巴黎人报』头版头条题为“万圣节的生意”,万圣节如同中国的清明节,许多法国人都要在节日里上坟,祭奠逝者。但丧葬费在法国十年猛增了37%。巴黎人报为此对被指大发死人财的丧葬行业进行了调查。报道提要说:丧葬行业缺乏透明,滥收费,一些丧葬企业被怀疑利用别人的悲痛趁机发财。法国政府准备公布一项相关政令进行规范。

美国,欧洲,沙特等国动员起来对付基地恐怖组织威胁,是今天出版的『解放报』和『费加罗报』的头版头条,而在日本达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条约则是『世界报』的头版头条。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