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思潮与政见

东亚局势突转之后的中欧关系

发表时间:

 中国总理温家宝本周出访欧洲,在布鲁塞尔出席亚欧和欧中两个峰会。欧亚峰会与欧中峰会是近年建立起来的双边与多边制度性对话机制。这种机制既是欧亚大陆各国在全球化时代加强沟通的需要,也表明国与国在国际事务上日益增加的互赖性。

布鲁塞尔欧亚峰会(2010 年10月4-5日)
布鲁塞尔欧亚峰会(2010 年10月4-5日) 图片:Reuters/Thierry Roge
广告

相对于全球八强或二十强峰会,中美峰会,欧亚峰会或欧中峰会影响较小,并不引人注目。不过此次布鲁塞尔峰会的召开时机却不同寻常,使得舆论有理由对此次欧亚与欧中双峰会重点关注。

首先从欧中双边角度看,双方关系面临十分微妙转折。中国与欧盟的正式外交关系可以追溯至1975年,但双方关系的真正实质性的发展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一方面由于欧洲联合进程在九十年代的长足推进,另一方面也同中国在1989天安门学生运动之后,寻求打破国际孤立状态有着重要联系。整体看,从九十年代一直到2008年是中欧关系基本顺利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伴随欧中关系发展的一方面是欧洲联合的推进,一方面是中国在渐渐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实力上升,经济上的崛起似乎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形象的蜕变

但是,这种关系到了2008年后发生了重大变故。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西藏危机使得中国同欧盟进入一个猜忌、忧虑加提防的新阶段。由于法国总统萨科齐坚持会见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中国取消了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中欧峰会。西藏危机之后,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所展示的强硬姿态进一步唤醒了欧洲。在欧洲舆论眼中,中国已经失去了九十年代那种谨慎、节制、理性的色彩,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傲慢、狂妄的复仇者归来的形象。正如西藏危机所引起的国际冲击波一样,中国社会内部的冲突与变化往往直接演化为外交风波。北京政权对中国异议人士刘晓波的判刑,对维权运动的打压,对互联网既新闻自由日益严密的封锁等等均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国际社会,并成为国际舆论批评的话题。

换句话说,2009年前后的欧洲舆论正在经历一个对中国从谨慎接纳转向警惕应对的过程。这一转向将如何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须待中国国内局势的演变,一方面也取决于中国外交策略的调整。因此,此次欧中峰会就成为观察欧中外交风向的重要机会。

第二,在中国外交的东亚战场,形势也在发生急剧转变。一段时间内相对安宁的南中国,经过重重艰难似乎正在走出困局的中日关系,中国一直企图保持微妙平衡的朝鲜半岛局势,在2010年峰回路转,迅速走向明朗化。中国九十年代后期刻意经营的务实、微笑外交姿态和和平崛起,以软实力服人的国家形象迅速衰败。中国同东南亚诸国的领土之争,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以及中国在天安舰事件上偏袒朝鲜等外交取向不仅消耗了中国长期打造的和睦资本,也为美国重返东南亚、加强美日韩联盟提供了机缘。同二十世纪初相比,仅仅十年,无论是从欧洲看,还是从东南亚看,中国的国家形象发生了急剧衰变。

重估欧洲的分量

正是这一背景为此次欧亚峰会和欧中峰会提供了有意义的观察空间。在中国周边国际环境迅速恶化,中美关系面临重大挑战的格局下,中国如何处理同欧盟的关系?在这一局势下,中国与东南亚诸国齐聚欧盟首府,欧洲能够起到何种作用?按照经济力排序,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从传统角度看,由于地理距离,欧洲难以介入亚洲事务,同时以经济与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在世界地缘政治上的分量有限。但是,如果今后的世界将日益向着一个中美两强相争的格局发展的话,欧洲与中美两方保持着何种距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景。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应该都是洞察于心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