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上海视窗

中国官方启动针对高校研究生的政治课改革

发表时间:

 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将启动新一轮的高校公共政治课,也就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目前,中国高校中的意识形态课程,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欢迎,任课教师也自我评价不高。

广告

《凤凰周刊》引述辽宁的渤海大学社科部陈然山老师的说法,“课堂上学生大多各干各的: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做英语作业或听着MP4,还有的翻看小说,不时传来吃零食的声音,并且上课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一批一批的逃离。”高校的公共政治课教师也处境尴尬,“自我感觉职业社会评价较低。”

清华大学的一名任课教师认为,“靠原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来论证执政能力,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官方在高校开设意识形态课程始于1950年,当时,各高校开设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为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官方政治理论成为必修课。

此后,高校公共政治课随着官方意识形态路线的变化几经变迁。

2004年开始,因有学生上书,在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的关注下,相关部门对高校本科生公共政治课的改革联合开展调研。

随后的改革中,高校公共政治课的八门课减少为四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当时,官方集中全国力量,每门课程只编一本教材,实行全国“一本通”。2007年,高校“两课”教学开始使用新教材至今。

2004年的这次政治课改革,主要面对本科生,对未涉及高校中的研究生,而即将启动的新一轮政治课改革,将主要锁定这一群体。

《凤凰周刊》报道称,今年暑期,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管控机构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组织数十家高校开会,决定启动新一轮高校公共政治课的改革。

报道称,高校公共政治课与其他课目不同,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和施行的政策的认可,“增强服从感”,增进研究生这些知识精英凝聚对现行体制的认同。

新的方案中,现行硕士研究生必修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三门课程,前一者改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后两者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同时,整个课时将进行了压缩。

博士生现行公共政治课课程,文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理科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此次改革拟将博士生公共政治课程更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时也将作出调整。

一位参与此次改革的教授介绍,此次课程改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将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而非简单灌输纯理论。对博士生政治课程则要求教师在联系社会热点外更强调“理论深度”。

全国将有7家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在内)为此次改革的综合试点单位,其他多所学校为单科试点单位。

各试点高校没有正式教材、大纲,需自行探索教学方案,呈交教育部。

据称,官方试图在标定宏观框架下,放权由高校自主探索教学内容,让各试点高校“八仙过海”,而相关教师也认为,“这是对研究生、博士生的知识积累更深厚,对现实问题了解更深的一种体认和尊重。”

此次课改中授课内容的重点,官方希望,把重点,从以往的“国际共产主义研究和实践”转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单说就是要突出“中国自己的模式。”

官方计划于明年向全国高校推广这一改革方案。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