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经济繁荣的上海是否还是一个文化中心?

发表时间:

2010年世博会迎来八方来宾,上海似乎重新恢复了上个世纪初的那个国际大都市的风貌。但是经济繁荣成就不容置疑的今天,上海学界也开始谨慎的提出问题:上海是否恢复了当年的文化中心地位?我们带着这个话题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学强教授。

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 图片/Reuters
广告

记者:上海世博会规模空前。但上海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这些年又提出建设文化都市的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议题?

马学强:“我觉得应当从几个角度来讲。在一百年前,上海曾经是东亚的都会,以中西交流频繁活跃而享誉世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上海是公认的一个文化都会,这是第一个纬度。第二,就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特别是国家专立的设施,包括浦东开发,和为建立金融、经济、航运中心所作的能力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是硬件上的,在经济领域。所以,大家开始重新考虑一个问题:上海的文化发展得如何?是不是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在时空上还有两个纬度去观察。一个是在时间上,与近代上海相比,上海现在的发展如何?我们的电影、出版,报刊,电台,包括一些资讯活动, 包括教育,上海近代是一个中心。现在怎么样?这是人们不得不考虑的第一个纬度。第二点是在空间上。空间上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跟国内相比,1949年以后,上海逐渐失去了国内文化中心的地位;另一个则是与国际都会相比,我们确实存在一定差距。这就是为什么上海为什么要重提(文化都市建设)这个议题。”

“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成绩,但跟三十年代比,跟国外都市比,我们在电影、出版等一些方面反而是整体下降。所以,我们的十二-五计划,或者上海在构建未来二十一世纪的都市建设的时候,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记者: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国一个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在国际舞台他也被看作是一个大都市。今天的上海经济已经繁荣,但文化建设方面,上海是否还有他的优势?

马学强:“我觉得有三方面的(优势)。一个是历史上与世界的联系;最近我们社科院联系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一起编写一本书:上海与世界的联系。现在已经有8本书:上海与美国的联系、上海跟英国的联系,跟法国的联系,韩国、俄国、德国等等。这证明在过去上海和外部世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线索。”

“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方面,包括在物质方面,夯实了这个基础,所以,有发展文化的良好的条件。第三,就是现在的世博会的机遇。世博会是世界各国的聚会,是各种文明的对话,这对上海的都会建设,文化交流,各种文化的对话融合有很大好处。”

记者:三十年代上海的繁荣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现在这个历史背景不存在了,上海的优势怎么体现呢?

马学强:“这个问题……。我先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现在说要建设上海金融中心。很多 人把金融中心理解为经济中心,理解为一个经济问题。其实不是的,近代上海为什么金融那么发达,是因为有这么多与世界的联系,有很多的报刊杂志,有很多外国的报刊杂志,另外还有外国通讯社。其实金融中心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要发挥这些,要重新是一个综合的(中心),包括外国的通讯社、外国的报刊杂志、资讯,都联在一起。”

记者:就是说在这些层面,上海还没有走到这个阶段?

马学强:“对,我们不能讲重建,我们讲在这方面应当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当年的金融业 是怎么建立的?对现在有什么启示和借鉴?”

“第二个要例子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全球化。我有两个感慨。在近代,上海与其他大都市基本上是同步的。比如说,美国上个礼拜放映的电影,这个礼拜上海就可能播放;法国上个礼拜哪个戏剧在演出,上海的剧场这个礼拜就会演。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同步倾向,一种都会之间的同步倾向。但现在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无论是人员交流,还是文化内在的实质的联系,还是不多。所以,在今天的都市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果说上海被看作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窗口的话,今日经济繁荣的上海面对文化建设的困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强国梦想的瓶颈。跃居世界第三大,甚至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以文明古国自居的中国,如何在当今世界,不停止于对往日辉煌的回首,重新成为文明的中心?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