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风光

法国梅斯有“上帝的灯盏”之称的圣埃蒂安大教堂

发表时间:

在位于法国东北部洛林大区的中心城市梅斯有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集几个世纪的工匠智慧和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意为一身的地标建筑,这就是圣埃蒂安大教堂。它是法国第三高教堂建筑,其彩绘玻璃窗之多也在基督教文化中独具特色,围绕的它的种种传说更增添了大教堂的神秘色彩。

法国梅斯圣埃蒂安大教堂外观。摄于2019年
法国梅斯圣埃蒂安大教堂外观。摄于2019年 Tuấn Thảo / RFI
广告

法国第三高教堂建筑

人们如今看到的圣埃蒂安大教堂始建于13世纪。但教堂选址并非偶然。早在匈奴人451年入侵当地时,这里就已经有一座为被看作是最早的基督教殉教者埃蒂安所建的宗教场所。得以幸免于匈奴人入侵的战火已经赋予了这座早期建筑某种神圣的色彩。这里后来又建起了一座半圆形圣母堂。

13世纪初年,在梅斯的坐堂主教推动下,修建一座新的大教堂的工程于1220年启动。当时,哥特式风格风靡法国,新教堂自然选择了这种新的建筑风格,但也将此前的半圆形圣母堂包纳其中。而且如今大教堂的入口大门,就有一扇来自原半圆形圣母堂的门扉。

大教堂因规模庞大,也因为资金常常捉襟见肘,而时建时停,历时三个世纪,才在1552年完工。好在跨时300年的工程中,每任建筑师和工匠都遵守了初始的原则。完工后的大教堂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建筑师之一皮埃尔-培拉特(Pierre Perrat)曾称它是“哥特艺术的结晶”。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高耸消瘦,给人飘逸飞天感觉。梅斯圣埃蒂安大教堂中殿高度近42米。如果再加上顶部的尖塔和塔楼,高度可达90米。是法国境内第三高的教堂建筑。

为了保证教堂建筑稳固,教堂外墙有飞扶拱来支撑墙壁,也就是哥特式建筑特有的飞扶壁。教堂内部则由尖肋拱顶来分担墙壁承受的压力。而尖肋拱顶形式也以其“向上”的视觉效应,暗示精神的升华。教堂内的束柱则极少装饰,避免破坏整体建筑营造出的向上的视觉效应。

“上帝的灯盏”

教堂建筑就地取材,取用了附近地区开采的黄色灰岩。阳光之下,黄色灰岩似乎为教堂披上了一袭金色衣衫。

花窗玻璃是哥特式风格建筑的一大特色,而梅斯圣埃蒂安大教堂则以其彩绘玻璃窗面积之大,而独具特色。教堂内彩绘玻璃窗总面积达到6500多平方米,称得上是基督教场所玻璃窗最多的建筑之一。众多彩绘玻璃窗的采光效应使得圣埃蒂安大教堂有了“上帝的灯盏”的称号。而这些彩绘玻璃窗的一个特别之处,是他们集合了几个世纪的著名玻璃工匠和艺术家的创作。从13世纪,到20世纪,每个世纪几乎都有艺术名家将他们的色彩留在这里。著名的俄罗斯艺术家马克-夏加尔就是其中之一。时至21世纪,韩国女艺术家金守子(Kimsooja)的作品也走进了这座800多年历史的教堂。

拱顶设计是魔鬼显灵?

800多年的历史自然也承载着不少民间传说。格里高利圣咏据说最早就在这里起源。19世纪,教堂顶部一座钟楼会在21点54分时响起。为何是在这个钟点?一种说法是少女图美尔等待的心上人在前来幽会的途中遇害,图美尔于是向教堂捐赠大钟,让钟声提醒人们,在这个危险的时间,不应当在户外停留。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名妇人指控家中女佣偷盗其首饰,但后来发现因此被处死的女佣无辜,于是捐赠大钟,以钟声鸣响,祈求冤死的女佣原谅。

梅斯大教堂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个现状与中国传说中的龙颇有相似的动物的图像。传说中,这个怪物在当地兴风作浪,居民唯恐避之不及。直到圣克雷蒙来此传教,才不见了踪影。有传说说,圣克雷蒙征服了怪兽, 也有说法是怪兽逃之夭夭。

皮埃尔-培拉特(Pierre Perrat)是梅斯大教堂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但传说中,培拉特其实当年颇为找不到理想的教堂拱顶设计方案而苦恼,魔鬼在此时现身,以培拉特死后灵魂及尸骨作为交换,帮助他画出了图纸。不过,据说魔鬼此后也心中有愧,向教堂神职人员透露了与建筑师的交易。教堂在培拉特死后,没有将他埋葬,而是将他封闭在了教堂墙壁之内,魔鬼因此而无法索取建筑师的灵魂与尸骨……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