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思想长廊

后现代性的思考者让-弗朗索瓦·列奥塔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

发表时间:

[提要]列奥塔认为,后现代主义可以提供一种动摇现存解释方式的新思路。这个思路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它的力量来自对人的审美世界的阐发,后现代艺术所使用的新的艺术语汇、手法,唤起人的新感觉,从而唤醒人沉睡的批判意识。康德美学中的崇高概念给了列奥塔灵感。

法国思想家,后现代性的思考者 让-弗朗索瓦·列奥塔 。
法国思想家,后现代性的思考者 让-弗朗索瓦·列奥塔 。 © 网络照片
广告

问:我们往往用现代、后现代这些概念谈论我们对现代艺术的判断,但列奥塔似乎认为这些概念有政治含义。

答:是的,在他后期的著作中,这个倾向越来越明显,所以有论者认为,在后期写作中,他更关注艺术,或更准确地说,关注哲学范畴中的美学所具有的政治潜力。但是听友们要知道,这并不是列奥塔一个人的观点。和列奥塔就现代性问题辩论的主要对手,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传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有一部著作《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工程》。他同列奥塔同样认为,艺术具有政治潜能,能够抵制工业社会对人的漠视和异化。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而法兰克福学派恰恰就最关注工具理性,大众文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比如这一派的重要人物马尔库塞,就有一部著作《单面人》。依照他的分析,后工业时代,人被大生产和无孔不入的大众文化所操纵,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反思和幻想的能力,成为追随广告、宣传和各种明星的粉丝。人性的丰富性被抽象化、简单化,最后成为单面的人,也就是没有任何丰富性的人。千人一口,万人一面,现在他的这个预见已经被像微信这类东西推向了极致。像微信中传播的信息,实际上是被中共审查机构审查过的。而接受这些信息的人,不知不觉就会随着中共当局的指引而思考和行动,从而对现存社会,对共产专制下所有的邪恶行为,不具有任何批判的反思。马尔库塞当时提出的救治方法,就是唤醒艺术的批判功能,培养一种新感性,以重新获得人的批判能力。哈贝马斯其实是追随着这一传统的,他和列奥塔在对后现代艺术的争论中,对艺术的政治潜能之意识并无不同,但是列奥塔突出的地方在于他借用了康德美学思想中的崇高sublime这个概念,认为艺术的任务是用崇高感来抵抗宏大叙事中的那种总体恐怖。研究列奥塔的专家西蒙·莫尔帕斯说,“这些年崇高变成批判研究的核心范畴,列奥塔对康德、黑格尔以及十八世纪爱尔兰批评家埃德蒙·伯克的论崇高的解读,已成为讨论崇高对当代文化在政治和哲学上的影响的重要参考作品”。可见列奥塔的这个视角是相当独特的。

问:崇高概念在康德美学中是个核心概念。但听友们可能不熟悉,你还是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答:好。康德的崇高概念,来自于两位先行者,一位是古罗马文论家朗基努斯,一位是出生在爱尔兰的埃德蒙·伯克。朗基努斯认为,能焕发人心中崇高感的事物,一定是体量巨大,所以小溪流激不起我们的崇高感。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与汪洋大海,才能让我们产生崇高感。烛光不会让我们赞叹,而我们会赞叹星光和爆发的火山。所以只有那些体量超常之物,才会引发我们的崇高感。而伯克则把崇高感和恐惧连在一起。他说,“恐惧是一种心灵状态,心灵完全被对象占据,崇高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我们而去”。在康德看来,“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为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形象较量一下”。康德强调崇高感可见于那些无形式的东西,所谓无形式就是说不能被我们的感官完全把握住的对象,它要借助于理性和想象力。这就是列奥塔借助康德崇高感所要表达的观念,“呈现某些不可呈现的事物的存在。展现某些我们可以觉察到,但却不能一览无余,并加以展示的事物”。正因为康德把对崇高感的体悟、把握,看作是由理性来参与、构造的,是人的一种“情意精神”,是要靠想象力来驱动的。所以它就使后现代的那些艺术形式具有了揭示人的隐秘的生存,塑造可能的更好的生存空间的想象。他明确地说,“后现代是这样的事物,它拒绝正确形式的安慰,拒绝品味的共识,这种品味让怀旧的普遍经验替代不可呈现的事物。它直接问询新的呈现的可能性,而并非在其中获得快感,而是更好地产生对不可呈现事物的感受”。他在这里反复说的这个不可呈现之物,就是指观赏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人,对一些作品不能一眼看去就明白其为何物,而是要依靠想象力,依靠感某些理性认识来分析和理解作品,比如杜尚的名作《走下楼梯的裸女》,一眼看上去是一堆几何形状的色块拼接,但杜尚想借此表现的是运动中的女人体的解剖和组合。

问:杜尚是列奥塔格外专注的一位艺术家吗?

答:是的。他在捍卫先锋派艺术家时,特别去分析杜尚、纽曼、莫诺里等人的作品,他认为这些作品可以证明他所强调的那种崇高感。其实他的这个论述很让人费解,因为我们很难从杜尚的作品中体会什么崇高感,不过列奥塔只是借崇高感这个概念中所蕴含的理性功能,来阐发这些作品中那些后现代性的要素。他有一段讲得很晦涩的话,能反映出他的这个想法。他说,“崇高的重点,可以落在呈现机制的独特性上,落在人类的主体对在场présence的渴望上,落实在主体能够把握到的那些晦暗、琐碎的事物上,也可落在体会、观察的角度上,落在人们可将之称为非人力所及的事物上,落在存在的扩展与狂喜中。它来自新的游戏规则的发明,无论是图像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还是其他游戏方式”。他的意思就是说,依据康德对崇高感的解说,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获取崇高感,他这个获取崇高感的追求,其实就是要人们从现代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中,有一个抽身与后退的姿态。这个姿态能抗拒后工业社会的腐蚀,保持人的理性和心智上的超然与批判性。他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定性为“现实主义”“折衷主义”,因此在这里头不会有崇高感。他描述说,“折衷主义是当代一般文化的现实,你听雷鬼乐,你看西方电影,你中午吃麦当劳,晚上吃地方风味的烹饪,你在东京享用巴黎香水,在香港穿潮流复古装,电视的节目被填知游戏充满,艺术家、画廊老板、批评家和公众一起纵情投入到无穷无尽的‘一切皆可做’中,这是放松的时刻。但是这种‘一切皆可做’的现实主义,是金钱的现实主义,在美学标准丧失的年代,人们意识到,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利润”。他这段话典型地说明,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批判。

问:对现代性不满,可是一种知识界的普遍感觉。

答:是这样的。所以列奥塔要回到康德那里,从美学的角度来批判现实社会,他对后现代的思考是以康德这种古典理性主义思辨哲学作批判工具,这一点特别有趣。我想他要找的其实就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反思性批判,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如果已经举出了个别的特例,判断力就必须为它寻找一个普遍法则。寻找普遍法则的过程是一个批判的过程,这是人类高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们思考问题所要时刻注意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