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世界报

中国外交的新武器:新冠疫苗

发表时间:

新冠病毒疫苗给全球抗击疫情的努力带来一线希望,中国是否也借此开展一场疫苗外交?中国与欧盟围绕投资互利议题的谈判有望年底达成,双方彼此做出了哪些让步?面对中国军力崛起,日本政府增加国防预算是否足以应对挑战?这是周末版法国《世界报》三篇涉及中国的报道试图梳理的问题。

法国世界报
法国世界报 © RFI
广告

新冠疫苗;中国外交的新武器

“新冠疫苗;中国外交的新武器”,这是该报多名记者联合撰写的文章的标题。 该报记者注意到, 中国研发的疫苗正陆续运往一些国家.但这一次中国官方媒体显得十分低调,没有像年初的口罩外交那样高调渲染。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疫苗外交。文章分析了这种谨慎的三大可能的理由。一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今年4月的一份报告承认,中国围绕口罩外交的宣传适得其反, 自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以后,中国的国际形象从未如此糟糕 。二是中国国内仍然不断有新增病例,优先将疫苗出口国外有可能令本国民众不满。三是中国体制不透明,公卫丑闻不断,缺乏信誉,中国因此希望谨慎前行。但澳大利亚一家中国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倪凌超(Adam Ni) 指出,对新冠疫苗的市场需求巨大,中国是疫苗开发最前沿的国家之一。报道指出,国际环境也对中国输出疫苗有利。印度、美国、欧洲、俄罗斯目前都被本国疫情所困,日本研发的疫苗要在2022年才可能问世,美国辉瑞公司(Pfizer)和英国 (AstraZenea)阿斯利康公司研制的疫苗主要面向发达国家,中国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是一路坦途。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问题研究员Antoine Bondaz指出,这些发展中国家只能选择外国疫苗,既要可靠,有要便宜。中国产品虽然不像西方产品那样有效,但使用方便。巴黎可以选用需要在零下70度低温保存的辉瑞公司疫苗,但该疫苗对于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亚边缘地区居民则肯定不适用。中国不仅提供疫苗,而且,还在一些国家开设实验室,通过技术转让,就地生产疫苗。中国一方面推动签署双边协议,另一方面也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的全球新冠疫苗保障机制。 中国虽然承诺中国的新冠疫苗将是世界公共资产,但中国疫苗并不免费。不过,中国的要价好像也并不是成本价。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孙韵向《世界报》表示,在巴西,中国疫苗标出的价格是2美元,低于中国市场价格20倍。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疫苗得到了北京当局的补贴。

这种低廉价格的附带条件是外交层面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8月宣布中国疫苗将优先提供给非洲国家之后,强调加强中非在新丝绸之路倡议下合作的重要性。出版多本中国问题专著的福岛香织认为,中国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世界政治秩序,试图在公共卫生领域开辟一种丝绸之路,推行单向的疫苗战略。对中国唯命是从、遵循中国制定的规则的国家优先获得疫苗。她指出,如果民主国家不能开发出发展中国家中可以使用的、价格合理的疫苗,来阻挡中国的疫苗外交的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会严重依赖中国疫苗生产。另外,中国也是有选择地发送疫苗。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公共卫生专家黄严忠向该报表示,中国选择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提供疫苗,不是因为那里疫情严重,而是因为那里有来自全球125个国家的劳动力。如果中国疫苗在那里证明有效,中国就可以宣称其疫苗适用于全世界。

中欧有望年底达成投资协议

中国与欧盟围绕投资问题的谈判拖延7年之后,终于有望在年底达成一项协议。《世界报》驻京记者Frédéric Lemaître的文章引述一名驻京欧盟外交官指出,北京方面希望在有可能会加强跨大西洋合作的拜登团队上任之前达成协议,也希望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离任前结束谈判。来自中国方面的压力很大。文章指出,虽然贸易协议向来是各有所得,但这项协议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可能会有问题,因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部分涉及劳动权利。中国没有批准国际劳工组织的全部协约,其中包括禁止强迫劳动。德国生态政党的欧洲议会议员表示,为获得市场准入要做出的让步对坚持反对强迫劳动行为的立场形成压力。文章写到,2019年,欧盟在将中国称作是“战略经济伙伴”的同时,也认为中国是“系统性的竞争对手”。此后,“系统性的竞争对手”观点开始占居上风,而这项投资协议有可能让天平重新偏向中国是“战略经济伙伴”一边。 

日本2020国防预算创历史最高记录

日本防卫系统增添新装备,以应对中国威胁,但《世界报》驻东京记者引述专家指出,这些努力尚不能满足日本军方的期待。报道写道,冷战期间来自苏联的北方威胁,如今变成了来自朝鲜,尤其是中国的威胁。日本坦普尔大学当代亚洲研究院研究员Robert Dujarric指出,中国所做的一切都在显示他们的攻击性。报道指出,日本2020年度国防预算因此提高到420亿欧元的最高历史记录,成为世界第9大国防预算。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