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公民论坛

冬奥外交抵制危机后,中国或再陷俄乌冲突难题

发表时间:

2022北京冬奥会在中国精心打造的新冠防疫泡泡中刚刚落幕,一场自二战以来空前严重的危机已在欧洲大陆拉开序幕。俄罗斯在陈兵乌克兰边境数月之后,将威胁变成了行动,也因此在国际舞台陷入空前孤立。但2月4日冬奥会开幕之际,他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联合声明将外界一再质疑其坚固性的中俄关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两个与西方民主国家关系紧张的政权似乎找到了可以相互支持的可能性。普京的到来也许让美欧领导人缺席的冬奥开幕式少了几分落寞,但乌克兰危机升温是否也让北京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国际舆论一致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之际,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继续拒绝承认这是一次侵略行动。如果说2022北京冬奥会,从技术上说,仍然以其宏大铺张的安排夺人眼目的话, 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相比,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中俄关系的最新发展凸显这种变化。

2022年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邀,在北京出席冬奥会开幕式,与中国习近平会晤。
2022年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邀,在北京出席冬奥会开幕式,与中国习近平会晤。 via REUTERS - SPUTNIK
广告

与2008年不同,中国的公共外交已无法在国际上激发好感

法国智库蒙田研究院中国问题专家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先生接受本台电话采访时表示,就本届冬奥会本身而言,习近平可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 但是中国欲借奥运开展的公关努力则难有成效:

顾德明 :" 08年的奥运也有苏丹人道援助危机,中国政府当时向正在进行种族屠杀的苏丹政府提供援助,当时还有有藏人的自焚抗议等等,就是说那届奥运已经引发不少争议。但区别是,如今中国政府已经完全无法在国际舆论中激发好感,人们可以观看某项体育比赛,但对组织奥运的政府没有任何好感。我觉得习近平如今面对的问题正是,无论它怎样展开公共外交,怎样开展大规模文宣,都无法改变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

"的确,跟进采取外交抵制的国家并不多,但也没有很多政府官员出席,因为有新冠疫情,很多政府本也无法派官员前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抵制的重要性,但如果没有疫情,哪些国家要员来,哪些不来,抵制的效果就会非常显眼。"

"至于乌克兰危机,的确,很有趣,这是普京第二次在北京主办奥运时挑起一场重大危机。2008年是格鲁吉亚危机,这一次又借乌克兰故伎重演,引发一场自1945年以来,欧洲前所未有的军事紧张关系。但这些是否对习近平不利呢?我觉得不会,因为习近平和普京签署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展示团结,展示战略共识的的共同声明。习近平甚至得以把普京带入他自己的语境,带入中国在印太关注的所有议题,从台湾,到谴责美英澳三国联盟。作为交换,习近平只有限地(在一定程度上)对普京在欧洲要求的安全保证,表达了支持……是,我觉得习近平将利用普京的冒险行动,来加强他对俄罗斯的影响,在习近平眼里,俄罗斯已经不那么强大。目前来说,习近平不是输家。“

中俄联合声明的核心是强调意识形态,维持政权

2014年,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时,中国并未明确支持。但在这次乌克兰危机中,中国的策略好像不再一样。

顾德明:”的确有所转变。尤其是与2008年普京在格鲁吉亚兼并奥赛梯和阿布哈兹相比。那时,中国态度比较平淡。后来与俄罗斯以及其它中亚国家举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时,中国也暗示不希望看到强行兼并的行为,中国一向尽可能的平衡他在东欧地区的利益,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往来比较多。而且,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来自乌克兰改装的俄罗斯航母。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政策的确与过去不同。但中国与俄罗斯并没有结成联盟。我们尚不了解两国最新签署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合同的具体内容,但中国明显在利用俄罗斯的劣势,扩大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如果欧洲因为乌克兰危机封堵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毫无疑问,俄罗斯将进一步依赖中国。可以想象中国会将利益最大化。中国不会舍己为人,不会向俄罗斯白白让步。在两者间, 我认为俄罗斯在向中国全面让步,只为能继续他重建在欧洲可以抗衡的苏维埃时代的帝国梦。我们可以继续观察这些对中国东欧政策的影响,但中国目前并未做出多少让步。”

“的确,中俄关系目前走向会让很多此前认为中俄战略关系已经在苏联时代彻底决裂,不会重新和好的人失望。中俄正在重修旧好。两国的联合声明也很明确。这项声明开篇用一整页的篇幅,抨击西方的民主,声称民主可以有各种模式,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评估自己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换句话说,在一个极权体制下,政府想说自己是民主,那就是民主。这项声明非常奇特。普京居然也完全接受了这些关于民主的表述相当令人意外,因为不管怎么说,俄罗斯还是有选举,还是有非官方候选人参选,而在中国则没有。无论是这份联合声明,还是两国的利益趋同,核心都是强调意识形态,维持政权。”

对美国来说,台湾远比乌克兰重要

顾德明先生注意到,乌克兰危机紧张之际,中国驻美大使秦刚首次在台湾问题上提及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顾德明:“的确,在台海上空最近出现一些新形式的事件,尤其是有一架中国民航客机一度飞越一个目前由台湾控制的岛屿,而不再只是解放军战机闯入台湾的防空识别区。中国在提升军事压力。但是,中国尤其关注的是美欧国家在何种程度上对俄罗斯的行为做出回应,关注美欧的制裁能力,尤其是美欧是否接受经济制裁给自身带来的损失。中国当局会据此评估对台动武将面对的风险。对台湾来说,危险应该不会马上发生,但是,在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之后,如果西方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不做太多反应,这会让中国觉得可以对台湾有所作为。不过,也难说美国不会继续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主要战略目标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台湾远比乌克兰重要。如果不看居民人数多寡,只从经济、科技、金融,甚至地区战略意义这些角度看,对于美国来说,台湾远比乌克兰重要。”

俄罗斯于2月24日凌晨索性 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此前的布阵威胁,变成了实际的军事行动。这种局面是否令北京当局有点为难呢?顾德明先生不这样认为,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对俄罗斯明显挑动乌克兰东部两个共和国独立的作为保持沉默,而且严辞激烈地将责任推卸给北约组织和西方,为俄罗斯的立场辩护。战事发生之际,中国甚至宣布对俄罗斯小麦进口放行,显然是在为俄罗斯可能面对的制裁做准备。

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瓦莱丽-尼凯则认为,

瓦莱丽-尼凯:“这种局面从多个角度说肯定是让中国有些尴尬。首先,中国希望亲善俄罗斯,组建一个抵抗美国、抵抗西方的统一战线,但同时,中国也更希望看到一个力量极度削弱的、没有多少行动可能性的俄罗斯。但是,俄罗斯最近一段时期毫不犹豫地显示力量,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今天是乌克兰,但在此之前,在格鲁吉亚,在克里米亚,也是一样。近期还曾火速出兵哈萨克斯坦,所有这些都让北京当局有所不安。此外当然还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其是能源价格攀升。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当然支持莫斯科,至少是不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动,但是中国对所有破坏它所称的“领土主权完整”、或“分离主义”的行动都非常谨慎,因为中国政府不断说,中国面对的一个最大威胁就是分离主义,无论是在新疆,还是在台湾。中国因此反对所有有可能破坏他眼中的“领土主权完整”的行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陷入一种矛盾。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尽量保持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来抵抗美国。但这种局面对中国有利的一面是,这场对欧洲来说极其糟糕的危机,迫使美国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欧洲,此前所有以中国为目标的印太战略的承诺有可能降低水平,中国可能会认为,美国不希望同时两线作战,在亚洲面对中国,在欧洲面对俄罗斯引发的紧急形势。”

中国没有任何能力影响普京的政策

不过,尽管中国政府在呼吁有关各方克制的同时,表示将努力劝和促谈,但瓦莱丽-尼凯女士也和顾德明先生一样,不认为中国有能力在其中扮演调停人的角色:

瓦莱丽-尼凯: “我认为中国会继续这种呼吁各方冷静的模棱两可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置身事外。有人提出中国也许可以充当调停人,对俄罗斯施加某种压力,让俄罗斯恢复“理智”。我一点也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不认为中国有任何能力,可以对普京施加压力。仔细观察中俄两国关系就可以注意到,大家普遍关注这两个独裁政权抗衡西方的联盟,这也的确是这两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普京有可能置身于某种中国的影响之下,或者会听从中国的任何要求。中国可以发挥某种作用之处,可能是在发生制裁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能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比如能扩大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这当然可以缓解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的冲击,但我不确定中国会这样做。中国可能会静观事态。更有可能的是中国会利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的劣势,获取更多利益,比如压低俄罗斯进口石油或天然气的价格。”

但是,在俄罗斯与西方紧张对峙的情形下,尤其是如果西方对俄罗斯采取严厉制裁,中国是否能始终保持这种表面的中立呢?

瓦莱丽-尼凯:“我想,中国会在危机初期保持一种观望态度,超脱事外,也不公开谴责俄罗斯的入侵行动,但中国企业有可能会遭受经济损失,因为倘若这些企业继续与俄罗斯做生意,制裁措施就可能影响到他们。但是,中国即使想避免与西方关系更加紧张,也很难想象中国会突然与俄罗斯中断往来。中国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这种远观事态的立场,这也是他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因为中国并不是这场危机的核心。中国可以继续呼吁各方冷静,但不会有什么具体成效,去让俄罗斯改变策略。”

“也不能排除另外一个可能性。在中国,有些人在密切关注乌克兰危机的发展,注意到美国很快就表态说,不会出兵保护乌克兰,北约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也十分谨慎。一种不太可能但也不能忽视的情况是,有些人会认为中国可以借此机会在台海有所行动,不是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那样太危险,但是可以对一些比较靠近中国大陆、但台湾控制的岛屿采取行动,他们会想象美国可能不会做出反应。中国可以借此证明,在这个区域的国家不能再指望美国的保护。中国境内现在有人持这种观点。”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