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朱晓琳:上海银楼作者巴黎国际书展访谈

发表时间:

周六(22日)是巴黎凡尔赛门第34届法国巴黎国际书展的第二天,本台(法广)现场直播为听众朋友采访了本届书展主宾城市--- 上海的17人组作家团队中的朱晓琳女士 ,请她谈谈她的创作生涯及作品。

上海作家朱晓琳在巴黎国际图书展法广直播展台  2014年3月22日
上海作家朱晓琳在巴黎国际图书展法广直播展台 2014年3月22日 图片: RFI
广告

法广:您的小说素材很多是取自校园内人物的故事,冷静旁观,描写贵为本当知书达理的大学殿堂,却仍布满了为权力的明争暗斗。小说出版后受到瞩目,但你这种揭露校园负面故事的小说写作是否会引起同圈子里人的不满及批判,或是对号入座后对你退避三尺、保持距离、以测安全,毕竟同事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有可能是您观察到对象,可能写进您的书里去,您有这方面的困扰吗?

朱晓琳:不会有,因为我自己本身非常热爱中国的大学校园,最近二十几年来都是在法国或中国的大学里度过的。只是我看到大学校园里有一些不太好的风气,或说是缺陷,我是带着非常热爱它的心情,希望它能够愈来愈好的心情去写它的,并不是单纯只为了揭黑、指责它。我的出发点及写作的目的,应该是想让大学校园变得更纯洁,更美好。
至于是否有同事对号入座,我想应该是不会的。因为小说的本质本身就是虚构的,每个作家笔下的东西总归有一些生活原型。但是我在做的时候会尽量地做到避免会被别人对号入座。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另外,我单位的同事看过我的小说之后,大部分都会会心一笑,倒是没有让我感到有一点比较难堪,或者因此与我的关系有什么不好,没有! 我觉得我继续生活在原来的氛围之中,还是很好的。同事们觉得我有一点了不起,他们对我说:“我们每天看到的东西,一点也没有想到要把它写出来,你把它写出来了,我们也是觉得很好。”不过,同事们说,确实有这样的缺点。

13:51

特别专题2014年3月22日

珍妮特

 

法广:您的小说很多是以法国为背景,第一部小说也是法国为背景吗?

朱晓琳:我以前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微型小说,但比较正式写中篇或长篇小说,是从法国回中国以后,我大部分的小说是写法国的生活。因为法国生活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当时出国留学的人比较少,回国的就更少。所以我写的法国背景小说,一下子被别人有陌生化的感觉,有新鲜感,受到读者欢迎。这种欢迎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动力,就愈写愈多,仿佛把我储存在脑子里的那些素材一下子都写掉了。那时,我差不多每年都可以写三十几万字,那是一个高峰期。
法广:你当初怎么会到法国来的呢?
朱晓琳:我原来是公务员,在外事部门工作,是有一个公派的机会到了法国。其实我来法国前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去美国,一个是来法国。可是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国,因为我从小就向往到法国来,其实那时,我一句法语也不会说。可是我来了之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何不到大学里再去念一点书呢?我主要是到鲁瓦大区,一个交换的工作,在里昂Ecole Centrale de Lyon 教汉语,然后我同时在里昂二大开始读书。

法广:您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哪一部,还有请您谈一下你的小说“永远留学”,这是你法国留学日记的一部分吗?

朱晓琳: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夕阳诺曼底”,“永远留学”是中篇小说,其中有一篇是写日本人的故事,以这篇的名字用在这本书的命名上。里面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国际题材,有一些是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有一些是, 中国人在外国的故事。

法广:您的许多小说都是取校园文学的题材,您的读者群是一大学生为主吗?

朱晓琳:我的读者群是大学生及一些年轻人。在我写出来这些小说后,我收到很多年轻的读者,不认识的陌生人写信给我,经过各种方法把信转过来,然后在网上发表他们对我作品的看法,大概是我小说里面的故事与他们的生活比较接近,比较受他们的欢迎,以年轻读者为多。

法广:现代人都喜欢花时间上网,您认为有人会花长时间看长篇小说吗?有销路吗?长篇小说还可以写吗?

朱晓琳:好的小说还是有人看的,我最近写的两部小说,一部长篇小说叫“缺氧”,一部叫“法兰西桥”。在网上有人自发地为我转载,转载到最后,北京有一个很大的影视公司,他们的老总就跟我说,他们要向我买电视或电影的改编权,他们也是从网上得到的。所以好的小说还是有人要的。如果你出版的只是杂志,或是一本纸张的传统媒体出版方式,如果真的是好作品,还是会被读者放到网上去,还是会受欢迎的,这点我有信心。
 

法广:谈一下你写得上海银楼,也就是凤祥和老字号银楼的故事,是你第一部一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吗?
朱晓琳:
它可以说是我写老上海的唯一一部小说。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是我亲戚家的一个故事,我听了很多年,放在心里差不多有20多年了。有一天,我就想把它写出来。这是我自己觉得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
法广:我看了一下你的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与白先勇的作品,您以前喜欢他们的作品吗?我觉得色彩很相像。
朱晓琳:还我对他们的小说很有兴趣,色彩相像,我倒没有刻意去模仿他们。但是我对白先勇及张爱玲的小说,在我还没搞创作之前,我就是比较喜欢他们的小说,从欣赏的角度喜欢。
 

法广:写书,还得能出版,有人写了一辈子,可能都难找到出版商替他出书。您在这方面的经验是什么?

朱晓琳:我一般没有出版的困难,一般都是出版商来找到我,而不是我去找出版商。我也不认识什么人,什么出版商,有什么关系。有人替我出版,我觉得受宠若惊,这方面比较顺利。
 

法广:您的作品中有哪些已经翻译成法文,在法国销售的情形如何?读者的反应呢?

朱晓琳:我的小说“巴黎黑与白”是天津出版商替我弄到法国去的,销售情况我不太清楚。还有,我最近出了一个英文版小说,是纽约的一家出版社替我出书,也带到本次书展中。
 

法广:您留学法国,那么法国的生活环境及体验对您的写作有何影响?

朱晓琳:是有比较多的影响,因为我在法国的生活与我在上海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一种刻骨铭心的不一样生活,在法国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都一一把他们记下来。我从法国带回中国五本日记,每一天的都日记都在,我五年的日记全部都带回中国。所以,那些可说是我永远写不完的题材吧。
 

备注:

朱晓琳出生于上海。九十年代初留学法国,获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现代文学硕士学位,现在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师,也是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中篇小说集《永远留 学》《巴黎黑与白》《法国故事》《情人港咖啡》四部;长篇小说《夕阳诺曼底》《再见,法国梧桐》、《莱茵河流过来》《上海银楼》《大学之 林》《法兰西桥《魁北克磁场》《法国蓝•中国红》八部。

朱晓琳曾经获得中国全国微型小说三等奖以及《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身为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的朱晓琳2006年出版了《大学之 林》,其中的“享受心安理得”一文被选入中小学生教材。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