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观察

“曼德拉精神”在“中国崛起”的年代非常缺乏

发表时间:

本月5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享年95岁。他的逝世立刻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他的一生得到全球几乎一致的高度赞扬,而在中国也引起广泛的热议。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曼德拉精神对中国影响的分析评论。

广告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曼德拉一生追求自由和平等,他成为在世界上最终埋葬公开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他又是一位政治和解的倡导者,他的身上凝聚了许多对人类政治有现实意义的符号。”“我们注意到,全世界舆论都在赞扬曼德拉,但赞扬者们很多各取所需,力图把曼德拉变成自己所在力量价值观甚至政治利益的形象代表。比如在中国互联网上,一些人把曼德拉描述成仅仅是一位自由主义斗士,这实在贬低了曼德拉,曼德拉形象比他们所说的丰富得多,这样的偶像崇拜实际是实用主义的。曼德拉的意义之一是东西方都认同他,这样的共识对充满纷争的当代世界至为宝贵。”

香港《明报》署名林泉忠的评论称:“曼德拉走了,所有不同肤色、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在悼念这位伟大人物的离世,这在当代世界绝无仅有。人们也都在议论究竟曼德拉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遗产?是他那容不得任何怀疑的宽恕胸襟。而这种曼德拉精神尤其在‘中国崛起’的年代非常缺乏。”“ 当年在国内外贵宾云集的总统就职典礼上,曼德拉诚挚地介绍3位受他亲自邀请的特别嘉宾  在他当年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的3位看守人员,那一刻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宽恕’是受害者最难做到的崇高道德,这不仅仅是基督教倡导的精神,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提倡‘恕’与‘仁’。”“如今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曾经高唱入云的‘社会和谐’ ‘文化体制改革’早已沦为口号,群体事件与小悦悦事件仍在不断发生;对外则诉诸民族主义,倾向强调‘国家利益’,与周边国家涉及领土的摩擦则不断上演。古圣先贤倡导以‘仁’治国及‘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与曼德拉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崛起’的中国人用心重温。”

广东《南方都市报》的社论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过程既依赖抗争,亦不能忽视和解,零和思维只会造就动荡与循环。至今在讨论社会抗争议题时,人们仍然热衷于‘公民不服从’传统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美好的愿望,现实世界的抗争运动则往往伴随着冲突甚至流血。事实上,一度被视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信徒的曼德拉曾强调:‘不能把非暴力看作是一种神圣不可违背的原则,而应当把它看作一种根据形势需要而使用的战略战术。’曼德拉的这一立场表明,他不排斥甚至主张暴力抗争,就此而言,他不是完美的圣徒。但他却是现实世界的圣徒,曼德拉的人生经历生动呈现了社会转型的痛苦与艺术,启发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抗争现象。没有种族隔离,这个世界仍然不乏不公正的政策制度,自由与尊严还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梦想。曼德拉离世,但他的影响仍在,世界从此进入‘后曼德拉’时代。时代需要曼德拉,更需要曼德拉式的爱与宽容。”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 “中国对于曼德拉逝世,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等即时表示追悼,对曼德拉的志业亦予以高度评价和肯定。但令人感慨的是,同样宣扬和解宽恕的刘晓波,仍然系狱;至于24年前发生的六四事件,不少人都提出当权者应该与人民和解,但是未获丝毫回响;至于曼德拉为自由、为民主而奋斗的足迹,放在中国现今的情况来检视,更是难禁唏嘘了。”“ 如果追悼曼德拉的原动力是他的和解宽恕,如果以此来检视我们国家、两岸和香港的情况,如果曼德拉模式能成为相关政策的组成部分,则许多事都可以放下,许多主观错误都可以避免,中华民族的道路会走得更宽更广。”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